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散文集萃:陪伴
2015-03-03 12:05 艺术与设计学院工设122班 李童阳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如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的光。从清晨到夜晚,由山野到书房,只要最后是你,就好。”


  这份报纸上记录着我讲述过的很多故事,关于我自己,关于我的受访者。整整23期的陪伴,我跟他渐渐熟稔,即将到临的第二十四次相遇是他的第六百次诞生。进入校报记者团的这28个月里,我跟“西安理工大报”、跟校报学生记者团相随行进,路过了人生中经遇的很多个公路牌。他像朋友一样温暖着我的生活。


  去年这个时候,我接手了发放报纸的工作,之后我在每个月(除了2月份和8月份休刊)26号报纸出刊后,去金花校区把2500份报纸带回曲江校区,然后安排同学把报纸分发到教师办公室和每一栋学生宿舍楼。每期的5000份报纸很重很沉,我记得他们中有400份会去收发室,400份会被送往校友办,其他200份、300份的都去了金花校区的各个宿舍楼下;每期四个版的报纸内容很多很满,我记得校版时的错别字和误用的标点,我记得送过的最辗转的一趟稿费,我还记得我在哪个版上讲过的哪些故事……


  在校报记者团的这些日子,采访过很多人、报道过很多活动,敲过很多篇文章、领过很多次稿费。那个高中时期常常写不够800字作文的同学现在一敲就是3000字的文章,有一次还敲过了6000字。做学生记者的这段日子,接触过很多人,学生、老师、校友,有的人乘着梦想踽踽独行,有的人放下负重重新找寻。在采访中,我渐渐发现,二十来岁的人喜欢谈梦想,四五十岁的人喜欢谈经历,讲故事的人是憧憬也是怀念,听故事的人是感受也是吮纳。我也自然而然地习惯了这样的关系,开始是因为好奇,后来是因为对方的信任,因此我也多了一份感谢,感谢所有受访者的不拒绝。


  自我加入记者团后,发现它里面其实没多少人,又发现它里面其实有很多很多遍布各方的人,我在这里也认识了很多朋友。我记得胡泽庆说过:“校报记者团是一个很纯洁的组织。”这个1.8m的山东男孩能双手各提一千份报纸穿过整个金花主干道。作为记者团上任团长,他为校报记者团做了很多事情,他待人很好,努力让每一个学生记者们相互熟悉,建立联系。他总是能看到记者团每一个人身上的优点,也总是劝我跟大家走得近一些。跟我一起加入记者团的有很多人,现在留下的就只剩下罗敏娟、裴佳芬、杨欢和我。罗敏娟是个率性而随和的女孩,她的文章很朴实,不娇娆造作,又情感细腻。一年的相处,我深切感受到她为记者团的发展和壮大做了很多努力,在外她参加过很多次校媒组织的活动,在内她通过各种渠道为记者团吸纳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记者,她说的不多,做的却很多。


  这两年半来,来来回回坐过最多的一趟公交车是48路,每次坐着这趟车去金花校区上课、采访、开会……更多的其实是去校报编辑部值班。主编魏老师在我们眼中是一位温婉亲切超有耐心的长辈,是她告诉我要在采访中找细节,在细节里面找故事。每月出刊的报纸都是魏老师亲自挑选内容、亲自排版,我不知道她跟这份报纸是何时相遇的,也不知道她陪这份报纸总共走过了多少期,但我知道面对这即将出自她手的第六百期报纸,她很开心,这一期期的校报是记录,也如孩子,都是陪伴。


  开头引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一书中的这段话,是因为我觉得校报对我而言就像是一种青春的陪伴,像文字一样,如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的光。这段有他相伴的日子,我很快乐。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