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陪伴校报过了第三个圣诞节,回头看看曾经的自己,才发现时光匆匆。在这里我收获的不仅是写作的提高,结交了很多好朋友,更在一届届校报人的指引下理解我们坚守的意义。
记得刚来到大学的我,虽然一腔热血想要创造一个充实多彩的大学生涯,但面对的是广阔的疏离感,对一切陌生并心存畏惧,好像自己并不属于这里。
因为喜欢阅读喜欢文学,渴望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出现在报刊上,所以选择校报。面试时,担心自己被刷,便谎称在高中有校报写作经验,但投出的第一篇新闻稿就出卖了我,流水账式的说明,干巴巴的叙述,我不知从哪里入手。没想到过了一两天它竟然出现在校报网上,去值班时,老师针对那篇稿子给了我好多指导建议,受到鼓励我就有了更多的信心,开始自己去积极关注校园活动。
万事开头难,看到活动去了解参与并访问负责人并不是勇气二字就可以解决,还得思考问什么问题,如何提问,才能掌握更多更全面的内容。参加的活动多了,认识的人也更多了,有时候在校园碰到都会打个招呼,逐渐对校园有了归属感。
在校报实习期的前三个月里,我知道了作为一名学生记者要做什么,如何找资料,如何打听被访者的联系方式,如何撰写消息稿、通讯稿。为了让自己有所提升,我开始大量阅读,成了图书馆六楼的常客。
换届后,校报大二生里唯一的男生胡泽庆当选为团长,每月组织一次外出游玩成了我最期待的事。高中时期幻想中的大学就是常常出去玩,尽可能地走更多的地方见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事物,因此在记者团一直表现的比较活跃,出游活动一个不落。从没叫过胡泽庆学长,他总跟大家打成一片,偶尔自嘲,是大家口头“打击”的对象。例会时会点名叫人发言说感受,没人说话他就自己创造很多话题,并且很高兴的大笑,所以例会常常会开很久。这一年我们有了校报微博,开设了“我在西理工”栏目。
又一年过去,我很荣幸地成为了新一届校报团长,换届前我获知这一消息没多久,不知该准备什么,也对接手校报后的规划没多少想法,年会发言时脑子一片混乱不知自己都讲了些什么。等到真正去做时才深刻的体会到当时胡泽庆说:“今年纳新新生少,新一届团长可能要多下一些功夫。”的意义。
记者团大三大四成员有不少,新年过后考研的投入考研,不考的也将很大一部分精力花费在提高就业能力上,対校报的投入力度有所下降。最尴尬的是第一次例会我提前半小时去布置教室,到时间了发现只有一个人来,后到的加上打电话催来的也总共不到10人,这让我很泄气。于是征求大家意见,对例会开展时间及通知时间都有所调整,但是第二次例会仍开得不尽如人意。许是性格使然,我很不喜欢勉强别人,不想做的事我从不强求,所以第三次例会只通知了新记者到,想让写作能力较好的副团李童阳给他们一些指点,但到会情况依旧如此。恰好那天我跟好久不见的同学一起出去玩,到例会时间没有赶回去,胡泽庆知道这件事后狠狠地批了我一顿。过了一两天,他将我和李童阳叫出去,对我们说了很多,讲他当团长时遇到的困难,讲团长的职责与义务,讲校报历届团长的事迹,讲他的校报梦。于是,我和李童阳重整旗鼓,开始认真思考这一年我们要做什么,我们想让校报以什么样的面貌展现,思考如何提高记者团成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校报更好地走下去。
此时,我们早早筹划的第七届读书观影大赛活动已经收到很多来稿。我针对组员写稿者减少的现状,从大赛稿子中选取优秀的大一新生8名,跟他们联系,为校报注入新鲜血液;针对新成员对写稿陌生,対校报缺乏了解的情况,用“新老记者一对一”的方式,让写的比较好的老记者带领指点新记者,让他们尽快融入校报;针对写稿量少,3月份校报网竟然出现“学生生活”栏目只有23篇稿子,并且近80%都是从各学院转载的情况,及时整理校园各活动获奖学生情况,将采访任务分配下去,每月按时统计每人的写稿数量,对优秀者给予奖励。这些努力很快收到了成效,9月纳新后一直坚持如此。
在校报很自由,没人强迫必须写多少稿子,质量如何,如果自己不主动积极写稿参加活动,便会觉得没事干找不到乐趣。由于各种原因记者团陆陆续续会有一些成员失散,留下来的才是真正有所获得有所提高,也真正感受到这个组织意义的人。
今年年终总结会开始播放的视频将过去一年的记忆串了起来,看到付出有所收获的欣喜,大家欢聚一堂的快乐,觉得很温馨。魏老师总结发言时也很有感触,梳理了自她来学校至今校报的发展变化,回忆起一届届的学生记者,情难自禁,感动感慨的话也说不出来了,用“校报有你们就值了”作为总结。
在校报这么久,从当初的羞涩变得落落大方,写作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每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出现在校报上,或是身边的同学说又看到你在校报上的文章了,一股成就感就自心底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