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轮回,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我们迎来了母校——西安理工大学建校65周年华诞。
六十五年栉风沐雨,六十五年春华秋实。回首往事,一幅幅平凡而又充满激情的历史片断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眼前交相辉印,汇集成一段西安理工大学辉煌而充满奋斗的画卷。回顾这过去的六十五年,西理工从1937年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水利系的成立以及同期的北京市高级商业职业学校的创建到1994年正式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从六十多年前的北平高专时期到北京机械学院时期再到陕西工业大学时期、陕西机械学院时期再到如今的西安理工大时期;从最开始的高级工业职工学校到现在的“小211工程学校”……驻足回首,六十五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仅仅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西理人却是极其不平凡的。在这六十五年间,西理人励精图治,勇于开拓,一代一代地带领着西理工走过一条不平凡的道路,从无到有,不断地发展壮大。六十五年的不懈奋斗,六十五年的执着前行,实现了西安理工大学跨越式的发展,换来了今天令西理人引以为傲的辉煌成绩。西理工六十五年的发展道路,就是一条科学发展之路;西理工六十五年的成长历史,就是一部“求是创新”的成就史。身为西理人,亲眼目睹着母校的巨大变化,亲身经历着学校取得的巨大成就,怎能不为之欢欣鼓舞,怎能不为之骄傲和激动?
回顾历史,学校几经变迁,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仍然不断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重要的一条就是依靠全体教职员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而这恰恰也是西安理工大学的学校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具有并崇尚的精神。这既是我校昔日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今天勤奋努力的生动体现,更是明朝学校发展仍要发扬的精神。优良校风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也是学校上质量、上水平,办出特色的有力保证。西理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鞭策着每一个西理学子不断前行:团结是力量的源泉,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勤奋是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的献身精神的保障;求实是要求西理工人能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不论是教学还是治学都要保持严谨的优良作风;创新则是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追求新知。与此同时,学校以培养学生具有执着的爱国精神、强烈的荣辱观和高度的责任感为育人的基本准则,写下西安理工大学的校训 ——“祖国、荣誉、责任”,这是完善人格的三个基本支撑点。学校从理念上要求学生牢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中国人,要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奋发向上,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一切;要有强烈的荣辱观、是非观,有为国家增光,为集体扬名,为个人争先的荣誉感;严格要求每个学生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高度责任感,以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对人、对事极端负责的态度,努力学习,服务社会,报效祖国。西安理工大学就是在这样的学校精神的引领下,在这样的校风校训创造的环境里,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教育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的知名校友。不管是作为学术领域翘楚者的中国水文水资源领域著名专家沈晋,还是商业场上的佼佼者--金花企业集团董事长吴一坚;不论是获得2013年年度经济人物的中国最佳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祁玉民,还是获得2008年年度经济人物的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总经理斯泽夫……他们是一批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礼诚信、团结友善,追求知识、热爱科学,善于创新、勤于学习,甘于奉献,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西理人中的典型,更是值得我们用心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在他们的正确引导下,我们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的未来方向与奋斗目标,并且为之不断努力,在人生路上不断前行。
现如今,西安理工大学已经成为中国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截至2014年,学校不仅成功建立起自己的研究生院系,与此同时,学校现有已经拥有1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和21个陕西省重点学科、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4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具有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分属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覆盖了所有本科教育专业;具有在职人员硕士学位单独考试权和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授权、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学位、工程硕士、会计硕士、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并建有水利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水利水电、新材料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多层次学科建设体系,推进了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并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为国家制造业、水利水电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更加可喜可贺的是,自“九五”以来,学校累计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5096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重大专项等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3项;获得科研经费5.9亿元,其中纵向经费9471万元,2004年实现了学校科研总经费以及校办产业销售额双过亿;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254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11项;2005年,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出版著作468部,发表学术论文10291篇,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219篇(光盘版668篇);申请专利131项,授权专利45项,其中发明专利21项;2013年,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验收通过67项,其中特色研究计划项目3项,科技创新计划项目15项,学科联合项目3项,青年科学研究计划项目31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5项。在校基金的资助下,此次结题项目共获得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4项,厅局级项目21项;申请专利31项,授权18项;发表论文111篇。来自我校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大会奖等国家级奖16项、省部级奖249项。2001年学校科技处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普通高校科技管理先进集体”;2006年3月被教育部科技司命名为“‘十五’全国高等学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2006年6月学校被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省科学技术厅等五部门命名为“‘十五’期间陕西省产学研联合开发先进集体”。在获得硕果累累的科技成果的同时,学校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也在不断壮大,依托学校建设的省部级科研基地有15个之多,其中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技术推广中心1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4个、陕西省工程研究中心3个、陕西省城市战略研究所1个、陕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陕西省军民两用技术研究中心3个。
学校迄今为止获得的辉煌成绩值得每一个西理工学子为之骄傲。但是成绩只代表过去,辉煌属于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惟有全校师生从现在做起,始终保持一种充满激情,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才能使西理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尽管前面的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是我们西理人的脸上写满了斗志昂扬和蓬勃朝气,我相信,西安理工大学在我们的共同奋斗下,一定可以拥有更加辉煌的未来,西安理工大学在我们的继承下,一定可以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我们正挥洒着手中的笔在学校历史上描绘着更加恢弘的篇章!
听!理工人又奏响了新征程的号角,向着新的目标,新的梦想不断前行。
西理工,我与你同行!西理工,我为您自豪!
“我与西理工”六十五周年纪念主题征文参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