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大人们就常常问我们长大了想干什么?那时候的梦想大多与职业有关,带着神圣的光环。受大人观念的影响,选择了一份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长大后发现并不全如此,开始思考生活本身的问题。
大人们普遍希望孩子有着稳定的未来,工作有稳定的收入,因为那是生活的基本保证。然而,我喜欢不稳定带来的冒险般的感觉,常常会出去走走,想看看远方究竟长什么模样。去远方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所以寒暑假去打工。
窗外人来人往,有人每天悠闲自在地购物,有人却不得不放下尊严乞讨为生。每天上下班在拥挤的公交车上看新闻,对各种不公平的事情愤懑却又无可奈何,对移民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担忧,以旁观者的视角看媒体人发表的各种博文······再看看车窗外拥挤的车辆和车内同样拥挤的人群,深感自己的渺小。
这种渺小的感觉不是自己突然就产生的,而是周围的环境与生活经历诱发的,同我一样,好多人都自觉渺小。我有个梦想,希望所有人都不再有这种渺小的感觉,不是随着人群被时间的洪流簇拥向前,而是每个人都只是自己,不是大家眼中一撮中的一个,而是那个独一无二的唯一。他有他独特的生活,工作不再是他生活的重心,仅仅是一部分,他的生命不仅仅是在过日子,而是享受生活享受生命。
每天上下班都要走一段路,那里总有老人在乞讨,有人看到会同情他们,在他们跟前的碗里放一两块钱,有人看到也会很鄙夷地对身边的人说他们好吃懒做骗人钱。邓小平曾说,我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今年反腐政策以来的落马官员让我们知道什么才是最大的不公。拿着纳税人的钱比花自己的钱还畅快,有人却为一日三餐无着担忧;一人占着好几套豪宅,有人却被房价物价压得喘不过气。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个容身之处,哪怕很小,一家和谐温馨就好;希望每位老人都能安度晚年,而不是流落街头。
寒假回家同学聚会,有的人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有的却实在对不起当年雄心壮志的自己。高中时想象中的大学与现实相去太远,专业课不喜欢,人情疏淡,于是便觉日日寂寥。我希望,将来有一天可以先上大学再选专业,学什么不再只关注就业前景,而是遵从自己的兴趣,那样我们去图书馆是不是会更多的出于学习知识,而不是仅仅考个好成绩?
曾看过人民幸福感的调查。怎样才能幸福?为什么好多人都感觉不到幸福?我觉得,幸福就是忧虑少,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存在感强。正如老话所说: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吃饭是为了活着。活出精彩活出价值,不是每天为生计奔波,愁房价愁孩子上学,而是有自己的生活,并尽量不干涉别人的生活。当然,大前提是国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希望有一天这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