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朋友跟我谈及一老师在课堂上问大家什么是文化,他说这问题就该我去回答的。因为当时,大家都各抒己见,可老师似乎都不大满意。我啊,说实话也许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但曾几何时,我却大言不惭的为之划下过定义,那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享受中形成的一种思想上的观念和生活上的习惯。这种观念和习惯往往决定着某一个区域甚至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兴盛存亡,而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同时它们具有时空性、历史性和连续性。——二0一一年四月十六”。
说实话,文化很难说清楚,但倒是很容易感知。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前不久我在空间还转载过一篇关于韩国泡菜申遗的文章,大多数人不理解一个泡菜怎么还能申遗呢?如果有人这么问的话,就代表他没弄懂人家文化了。韩国人认为“代代相传的越冬泡菜,反映了邻里间‘分享’的精神,增强了人们之间的纽带感和归属感。”其实,这是文化范畴中的一种----饮食文化。说起这些,我们华夏民族有的,绝对是王牌老祖宗,更是枚不胜举。在这儿,我就单单说说岐山臊子回汤面。以前咱们陕西人吃这个回汤面啊,是吃完面之后把剩下的汤重新倒回锅里,所以叫回汤面。我们现在可能不大理解,觉得太不卫生了,后面的人还怎么吃啊!你还别说,关于这个回汤面还有很悠久的一段历史,先跟我一起读一段《诗经﹒楚茨》中的话“诸父兄弟,备言燕私。乐具入奏,以绥后禄。尔肴既将,莫怨具庆。”大概意思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就是说:“各位父老乡亲们啊,忙完了大伙儿都到我们家吃饭,宴席已经摆上了,CD机也有,各类唱片都备着呢,咱们主食是正宗的回汤臊子面。饭菜的味道很可口,大好的日子,咱们就一起感谢神灵感谢党,就不要再抱怨了!”但事实上这是当时周朝进行祭祀时的浓重活动,祭祀的时候要奏乐,而且还得奏雅乐,就是“乐具入奏”。祭祀在古代是国家大事,也就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和祖先的亡灵,而这些神灵和祖先是由真人扮演的,所以在祭祀活动中的那些贡品是真被“神灵和祖先”享用过的。这些被吃过的祭品就叫“后禄”,而大家认为这些“后禄”就是“神灵和祖先”赐的福,所以若有幸能吃上这些“后禄”那就是非常值得感恩和庆幸的事情,一般人是没有机会吃到的!这个“后禄”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演绎成岐山臊子回汤面了。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岐山本来就是周朝的发祥地,这就是饮食文化!
再问大家一个问题,是否知道高跟鞋的来历?大多女性喜欢穿高跟鞋,但估计很少有人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其实我们女生都知道穿高跟鞋脚并不好受,但大家为什么还喜欢穿呢?还有,大家知道高跟鞋最早的原型在哪儿吗?不是西方,而是咱们中国。大家可能会很惊讶,其实高跟鞋的原型就是中国古代的缠足,缠足开始时间没有固定的说法。一说是隋,一说是五代,还有说唐,反正比高跟鞋的历史长的多得多。那为什么要缠足呢?据相关专家研究,女人缠足之后走起路来脚步小而频率快,这样就会使其臀部扭动频率高,很性感,可以满足男人性心理。在母系社会以后,男人便成为这个社会的掌舵人。因此,女人以此而取悦男人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高跟鞋的作用与缠足是一样的,这就是性文化。
我们经常听“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这些其实就道家思想中的“不敢为天下先”。而儒家文化中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更对华夏名族生活影响深远。诸如此类的思想便为一个民族涂上了特有的性格底蕴,很难改变,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对中国人的性格做过全面详细的评价,包括“圆熟、忍耐、无可无不可、老猾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性”等。而这些就是一个民族共有的德性,这就是思想文化的作用。
因此,我们不要动不动就批判我们自己很虚伪、很形式。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搞懂其中的文化,所以我们不理解。但更悲哀的就是国人连自己为何如此都没搞懂,就帮着别人骂自己。问题的根源就是出现在我们对于文化传承的态度上,这一点很值得我们自省!比如,我们为什么每天的问候语是“你吃了吗?”为什么家长认为孩子不好好学习数、理、化而去搞其他的就是不务正业,到底什么是正业?只有我们弄明白自己的文化后,才可以去其糟粕存其精华,而不是对自己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盲目继承或者是直接一棒子打死。若如此,我们便成了不肖子孙了!
2013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