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非常喜欢中国古典文化,然而其体系庞杂,却有点不知从那下手。最近百无聊赖中注意了下中国术数玄学,发现它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都是迷信。
就拿中国五行来说吧,大家都知道,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但大多数人也就知道这些了。很多人都人为地给它披上层神秘的外纱,其实呢,五行虽然深奥但却并不神秘。
首先论其生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循环往复。然而水又克火,木克土,火克金(用道德经话来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土克水,金克木,又是一种循环。所以天地间万事万物是存在一种平衡关系的,这不是跟今天生态平衡暗合吗?五行之中,每种都与其他四种有着对应关系,即“生我”“我生”“我克”“克我”这便延伸出它们间关系的无穷复杂。很多人对五行的认识还存在一个误区,那便是认为五行为五种物质,其实不然。五行乃五气,这里的气不是指气体,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构成往事万物的形态。盘古开天地,以生混沌,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象生八卦(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沼泽),八八六十四卦,以至无穷~~这天地五气亦分阴阳,对应四时,和合自然。
《尚书》云“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行之中,木对应春天,火对应夏天,土处于过渡阶段,金对应秋天,水对应冬天,正好是相生关系,多么吻合?而且五行与四季的对应还顺乎阴阳,春为少阳,为阳之初。夏为太阳,为阳之极,阳极生阴,过度之秋,秋为少阴,为阴之始。冬为太阴,为阴之极,阴极而生阳,因阴生阳乃自然之序,故不需要过度,冬去春生,这仅是胡说吗?所以夏阳火,秋阴金,冬阴水,春阳木,土为其过度。我们小学时就学12345,可我们知道是怎么来的吗?虽说阿拉伯数字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但一二三四五,我们应该承认是中国人的杰作吧?一二三四五就是从阴阳五行中衍生的,阳为双数,阴为单数,太阴为一,太阳为二,少阴为三,少阳为四,故水火木金,对应一二三四,土对应五,这下明白什么叫自然数了吧,我们的祖先真的很聪明。而五行又对阴阳,所以有阳木,阴木,阳火,阴火,阳金,阴金,阳水,阴水,阳土,阴土,这要再分起来就麻烦了,故不再赘述。
中国用了几千年的天干与地支恐怕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了,这天干与地支也是由五行分化而来。十天干为十气,就是阳木,阴木,阳火,阴火,阳土,阴土,阳金,阴金,阳水,阴水(顺序没排),这便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奎的来历,不也是一到十吗?这就是中国人多高明之处!说完天干说说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12种变化也是气的12种变化,故12地支就是12气。天干十气,也是在一天之中,或一年中变化,故只有年、日有干支纪法,月时没有,月时的干支由年月干支推出。年有12变化,故年有12月,日有12变化,日有12时,现在发展为24时。地支为12气,天干为10气,天干为主导,故12地支可转换为10天干,10天干就是阴阳五行,故12地支也是阴阳五行。
古人讲,一气三元,啥意思?古代一天分十二个时辰,五天六十个时辰正好可用干支表示完,故五天为一元,一年有24节气,故一气为15天,所以说一气三元。但这里的气不要跟前面混淆,12气为阴阳之气,这里为节气。还有想纠正一点便是,古人所讲“天圆地方”。并不是指天使圆的,地是方的。所谓天圆,是说的宇宙万物循环,故为圆。所谓地方,是指我们所处的大地稳固,方有稳固,稳定之意。所以我们不要随意嘲笑古人,其实我们跟古人比,很多东西都差远了。古代人没有发达的观测工具,只能靠肉眼跟想象,就发展起如此系统的哲学理论,真的不简单。如果给古人望远镜跟宇宙飞船的话,那就更难说了。一口气打了这么多字,也累了,我对古典哲学的研究只是九牛一毛,真正的殿堂还在更远处。虽然只是个学生,但我不认为中国古典文化跟我没什么关系,既然是社会的产物,就有他存在的理由。
我们站在历代先贤的身后,不应该让他们的心血化为泡影,诗文也罢,哲学也罢,都是我们祖祖辈辈留下的脚印。我们没理由背离,更没理由放弃。文化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封建制度,为什么要将他们一并打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