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缘起 直赴三门
4月27日下午,朋友盛情相邀到他家乡——三门峡一游,由于诸多原因,只好谢辞。事实上,对于三门峡我知之甚少,故此地也没有足够的魅力吸引我到此一游。本来五一早已被诸多事务占用,然世事多变,28日下午,突然万事皆去,我空余闲暇,故外出之心油然而生,于是乎我开始上网查阅三门峡的相关资料:三门峡地处中原豫、晋、陕三省交界处,豫西重镇,东与千年帝都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城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晋国衰退被赵、韩、魏三大家族瓜分后,历史上称这三个国家为三晋)呼应,是历史上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三门峡市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原始文化,驰名中外的仰韶文化遗址奠定了华夏文明五千年的根基、黄帝铸鼎原文化、虢国文化和由老子《道德经》衍化而来的道家思想文化,达摩创立的禅宗文化及古代崤函战争文化等诸多历史文化,正是崤函文化的典型代表。正是三门峡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的吸引了我,于是29日早上8:07搭乘列车直赴三门峡。
火车巧遇 平凡人生
大家一看“巧遇”一词,第一反应可能是一美丽少女,我想说你想多了,我遇到的是一位50多岁的大叔,大叔是陕西汉中人士,个头不高,身材瘦小,皮肤黝黑,脸色黑里面透红,红里面泛着油光,头发稀疏,一股一股的扇在头顶上,戴一副纯塑料大框墨镜,牙齿脱落稀疏,四颗门牙泛着黑黄色,鼻孔毛较长,成股状伸出鼻外,身着一件迷彩服,肩跨一大蛇皮袋行李,看似不重,像铺盖,手似鹰爪,粗壮弯曲。大叔在跟我交谈的过程中,还不时的用小拇指掏鼻孔。在跟他交谈中得知:大叔家有6口人,老父老母健在,老父亲为老革命家,参加过很多著名战役。老伴身体康健,精明持家,比他小两岁。儿子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目前在贵州工作,去年刚结婚。大叔去年刚修建起三层楼房,总投资22万,他出资17万,儿子出资5万。问起大叔主要经济来源,他说主要靠打工,家里田地不多,主要以种植油菜为主,每年收入也就是5000元左右。大叔这次是去河南灵宝打工,由于他家离汉中市和西安距离相当,搭乘火车多为不便,加之五一放假人多,故大叔是头一天晚上坐汽车到达西安购买第二天的火车票,说到买票,他还说“昨晚买了票,就在车站过了一晚上,住店贵,划不来,现在天儿也不冷了”,怪不得见大叔油光满面的,原来他一晚上没睡。说到打工,他说“灵宝有朋友打电话,去矿山,工资靠谱,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前些年去打工,临结束老板一分球钱都没给,他妈的逼人都不见了。”他还说“现在我身体还好,乘着还可以,多帮着挣点,在家闲不住。”大叔言辞有力瓷实,心劲很大,毫无怨言,泰然自若。
大坝造福 神话召心
临近正午时分,到了三门峡,天空还零星下着小雨,有些微凉,这个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没什么特别,而且非常普通,市区不大,没有高楼,车辆不多,交通不挤,倒很宜人。和朋友一道吃过饭后,没有休息,直接去了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大坝。三门峡大坝建于1957年,历史四年建成,位于黄河中下游,曾轰动全国,北邻山西省,西邻陕西省,被人们称为豫西“金三角”。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全长713.2m,最大坝高106m,坝顶高程353m,控制流域面积68.8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总流域面积的91.5%。建成后,解决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的问题,实乃惠民工程。此外,还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三门峡市也因此大坝崛地而起。


不过除了这些人工景观外,三门峡大坝的人文景观更让人感叹不已。诸如三门岛、中流砥柱、张公岛、梳妆台等等。三门峡亦因三门岛而得名,传说大禹在治水之时为疏通渠道,斧劈而成三门——神门、鬼门、人门。如今,整个大坝就坐落在这三门岛上。而中流砥柱一说是大禹治水是留下的镇海石柱,一说是一位老艄公的化身,俗名三门山,因为此处黄河湍流甚急,过往船只多被海浪冲走,一位有经验的老艄公甘愿在此为过往船只导航,每当船只经过,老艄公就朝着船喊“朝我来,朝我来”,当船只靠近老艄公时便被海浪冲回而躲过了险地,最后这位老艄公便化成这块巨礁,每当船只靠近这块石头,被湍流冲回而避开险地,因此这块巨礁也叫“朝我来”。中流砥柱石作为黄河上的一大奇观,千百年来,无论是遭遇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经受惊涛骇浪的冲刷,砥柱石都巍然屹立在这里,水涨它也涨,永远淹不没冲不垮,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品质。

张公岛也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相传古代有个姓张的艄公,经常目睹三门峡谷因水道险恶,浪激波涌而船翻人溺的惨状,就决定在岛上结庐为庵,义务为来往船只导航。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老人,就将该岛起名叫张公岛。
说起梳妆台,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黄河边有一个名叫英姑的姑娘,天生美丽而有志气。一天,她听说皇帝来三门峡选妃,便主动应选,希望到皇帝身边,劝其疏导黄河、开发三门。她入宫之后,虽然朝暮相劝、泣血奏章,可昏庸腐败的皇帝只管自己淫乐,哪管人民死活!英姑一气之下逃出深宫,历尽艰辛奔回家乡,立于千仞之上凝视着奔腾咆哮的黄河水,悲切地呼喊:“我英姑生不能劝皇帝治理三门天险,死也双目不闭。”说罢投河而死。英姑壮志未酬,死不瞑目,变为神女。每当晨曦初放,神女便侧身坐在砥柱东侧的一座石峰上梳妆理发。石峰翘首望天,好像在盼着圣人降临。后来,人们便把这座石峰称为梳妆台,以寄托对英姑的怀念和盼望后人治理黄河天险的夙愿。诗人贺敬之听说了这个传奇故事之后,心潮澎湃,写下了壮丽的诗篇《三门峡,梳妆台》。

站在三门峡大坝顶上,远眺黄河,闭目遐想,一个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如电影般呈现在眼前,而每一个美丽的神话昭显的却是因黄河决堤而受灾受害的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话,他们把每一个为人民办事实人当作神。
往事如风 史鉴似镜
虢国是周朝的一个姬姓国家,在当时,虢国疆土横跨黄河。虢国博物馆建立在目前挖掘的虢国君王的墓地上,主要展现了虢国当时的农耕、军事、文化等。车马坑的挖掘,使今人很明晰的了解两千多年以前的交通运输、军事战争。听导游说“这把青铜器剑,被称为中华第一剑。这个是盛放食物用的叫‘簋’,这个叫‘鬲’,这个是王公贵族佩戴的玉器,这个车马坑是目前最大最完整……”说实话,当我跟着导游游览完整个博物馆,如果不去思索,着实收获不大,除了对周朝当时人民生活的一些粗浅了解为,也让我见识了之前我经常在诗经中见到而想象不到的盛放食物的器具——簋(gui),在《诗经·伐木》篇中就有“於粲洒扫,陈馈八簋。”另外,《史记》中记载的“假虞灭虢”故事和“唇寒齿亡”的高见说的正是虢国。在这个小小的博物官里着实在见不到当面的格局,但我们可以发挥无尽的想象,至少三门峡这个的地方的地形地貌与两千多年前应该没有多大的变化。当时格局是虢国以北是虞国,虞国以北是晋国,晋献公为了扩张疆土,处心积虑,用宝马、美女和财宝迷惑虞公,以借道灭虢,当时虞国高士宫之奇彻析虞虢关系,说出了流传千古的高见——“辅车相依,唇寒齿亡”,可惜啊可惜,虞公之愚真令人发指,就这样一代诸侯便随风而去。

今天,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也无非就是软肉强食、利令智昏、同宗相残的故事,我们没法假设历史和阻挡历史,往事已随风飘散,留给我们的也许就是洞察世事的一轮宝鉴。然而,若是虞公的目光看的够远,若是他善听人言,若是虢公励精图治,国富民强,历史也许会被改变。今天,不论我们是站在车马坑还是《史记》上,我想我们若能将感叹与惋惜化作沉思与“他山之石”,那我们可能不会在上演历史的悲剧。
宝轮塔下 召公词旁
4月30日上午,前往陕州风景区游览。三门峡早在周朝时就称做陕州,而现在的陕西省因当时位于陕州以西而如是称呼。目前,该风景区是陕州古城中建立起来的河南最大的城市园林,园内有距今800年之久的宝轮塔寺,古牌坊,复建的钟楼、召公纪念祠——甘棠苑。有两条大道穿越风景区而过,一条为东西向大道称作太阳路,该道以入口牌坊为整个景区拉开序幕,以文华舞台作为终点,中间矗立着一座古牌坊;一条为南北向大道,其北端为钟鼓楼和甘棠苑,南端以耳湖结束。道路分三个板块,中间行车,两边行人,车行道和人行道之间有绿化带和高大乔木分隔,乔木树冠很大,亭亭如盖,行走在下面,只见树叶罅隙中露出的缕缕阳光,洒在道路上,随风晃动,煞是可怜。

该风景区周边黄河环绕,山峦起伏,风景优美,在古代就有“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之说,陕州是一座古老的城池,位于风景区东边北段的古城墙痕迹依稀可见,在岁月无情的拍打下,城池的遗迹即将消失殆尽,“古”的风味几乎荡然无存。目前,风景区内新建了许多人工湖,还有三门峡博物馆、中日友好园等等,为市民提供了一处极好的休息娱乐场所。在暮春的早晨,阳光明媚,风和日丽,风景区的草坪上三五成群的人席地而坐,或玩纸牌,或闲聊,一个中年男子带着不满十岁的儿子踢足球,老太太打太极,小朋友嬉戏追赶,好不然闹。风景区内还有篮球场等运动场地,为广大年轻小伙子提供了运动的场所。该风景区人流不多,清静安逸,比起兴庆公园,简直就是一片净土。由于一些缘由,一早上只游览了一半,遗憾的是没有到风景区边的黄河上划船摆渡,也没有目睹天鹅展翅。不过在甘棠苑逗留的时间倒挺长。

该风景去原为古城区,宝轮塔寺就位于古城中心,由于三峡大坝的建立,将该城区居民全部迁移。宝轮塔又名“蛤蟆塔”,因塔有回音效果,在塔前扣石击掌,塔内回音似蛤蟆叫而得名。该塔距今800年之久,高26.5米,为13层密檐塔,融合了唐宋密檐塔和楼阁式塔的优点,塔底有台基和台座。塔的正面刻有“三圣舍利宝塔”的塔铭,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敛,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外轮廓呈抛物线型。每层塔身分别辟有半圆形拱券门龛、窗洞。塔内有塔心室和梯道,可以登临远眺,观赏“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壮景。

甘棠苑是民营企业家吴启明先生投资建设的,该苑和钟鼓楼合建一处,建成至今已有10年之久,位于原召公祠遗址之上。园内建制完全仿制中国古典园林,置山叠水,造园设泉,栽花种树,架廊建亭。苑内曲径通幽,流水潺潺,未见其形而先闻其声。不过,与其他园林不同之处,是该苑单为纪念召公而建,故亦称召公祠。召公,又名邵康公,为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出生在陕西宝鸡扶风县,被分封在陕州,由于召公体恤民情,广施惠政,常于甘棠树下教化人民,深得百姓爱戴,故召公逝世后,村民募捐资金建召公祠,且祠内广种甘棠以示纪念。该苑虽新建,然人文气息甚强,召公之风使人清明。

战马嘶鸣 道教弘扬
5月1日,赴函谷关游览。这次去三门峡之前,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去函谷关看看,函谷关在我的心里一直很神秘,而且很神奇,不只是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兵家必争之地,更有甚者,它是老子思想的发源地,在我读老子传记的时候,函谷关就在我的想象中出现过千百次。
函谷关位于河南灵宝市,距三门峡市区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函谷关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真乃“一夫当道,万夫莫开”之天险。加之大量描写函谷关的诗词更使之显得神秘。以上所属皆为关于函谷关的资料显示,此次前往,在我一个普通人的眼里来看,地形确实是有些奇特,然“险要”二字着实不曾发现,可能我没有到达北边的黄河边,也没有看到绝涧和秦岭山脉。然老子文化着实领略不少,此处我为之新命一个名就叫“太极八卦现象”。当你从风景区入口进入,笔直大道上第一个看到的就是很大的太极图案地面铺装,在大道尽头以一个太极仪喷泉为节点,路峰一转便进去主要风景区,该区以人工湖为主体,湖名叫太极湖,湖形似太极,太极湖上有两个大岛,分别为“道岛”和“德岛”(老子《道德经》共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故此命名)。经由两岛到达老子广场,该广场以33米高的金黄色老子塑像为中心,其广场侧面为一雕刻“五千言”之墙壁,广场后面为90阶高大台阶,台阶尽端为老子著书之地“太初宫”。你在看路旁的座椅,上面仍然有太极的花纹。

对以上所述现象,不知大家作何评价。然我个人觉得,规划设计者简直足以让人笑掉大牙,设计者连最起码连老子思想都没搞清楚,便大肆套用符号。我陈述以下观点:第一,太极八卦首创于伏羲时代,发扬于周文王时代,光大于孔子时代,之所以加时代二字,是因为并非一人创作,皆系集体创作。而儒家道家思想皆发源于《易经》,故此不能用太极八卦符号之一也,若用,则有以偏概全,本末倒置之嫌;第二,该处为老子思想之发源地,而非道教发源广大之地,我们要知道老子思想和道教有天壤之别,老子思想是太极的支流而非主干,而太极八卦大量出现在道教之中,所谓道教中的太极八卦大多也是用来糊弄世人的占术而非《易经》太极八卦之本意,此为不妥之二也;第三,游览老子思想发源之圣地是为了解老子思想而与其符号貌似关联不大,此为浅俗也。另外,老子思想整个为潜藏显露、迂回伸张、柔弱刚强之辩证,老子最懂藏而不显之大义,然设计者竟然于老子广场设计一高达33米的金黄色老子雕像,这岂不是要把老子给气活了吗?

对以上弊病,我给出一些个人改建看法:中国园林最讲究“意境”二字,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在建园时将老子思想蕴藏之中,《老子》中有“柔胜刚、弱胜强、曲胜直”、“清静为天下先”等等,在道路、山石、水体、庭院的设计建设上是否可以融入这些思想,让游客可以直接用心灵去感受老子思想;也可以在此地开设讲堂,每天固定时间向游客免费开放,传授老子思想。

除以上所言之外,函谷关的军事地位毋庸置疑,另外还有很多流传很广的故事,如“狗盗鸡鸣”、“紫气东来”、“仙丹救民”、“公孙白马”等等,有兴趣者可自行查阅,在此不多赘述。
有感一:中国人心中之神
中国人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民族,说浪漫也是现实之后的浪漫。在华夏民族人民的心中,所有受祭拜的神无非有两种——第一,真心为人民服务的人,如大禹、张公、召公等;第二,为开民愚钝、教化人民做出伟大贡献的人,如老子等被人们尊称为圣人。而所有的神话传说又使得我们这个民族有了一层浪漫而神秘的面纱,若你有心揭开它,你会发现所有神话事实上都是人民现实美好愿望的化身。
有感二:当前名胜古迹风景区过于粗俗
我想问大家,我们为什么要去游览名胜古迹,一方面是为了开阔视野,增加自己学习之兴趣,游玩休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缅怀贤者,倡导民风,开化思想。而目前的名胜古迹游览区的建设,思想的、文化的、内涵的东西所剩无几,倒是表象的、经济的、势利的、符号的东西充斥每个角落。此现象值得人们深思。
后记
此次去三门峡游玩,吃住游皆由我之兄弟国亮全权包揽,在此特别感谢。另外,我饱尝了诸如炒酸奶、杏仁茶、胡辣汤等三门峡很多特色小吃,不但大饱眼福,而且也是大饱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