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他是我国最早仿制乌米格 15高级喷气式教练机的工程师;他是我国第一枚航天武器的总质量检验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工程师。不但能制造飞机、火箭,还能篆刻,而且技艺精湛,他就是航天专家陶然如。
在陶老退休后的印章作品中,有一枚纪念探月工程的印章。陶老虽然已退休但心系航天,于是特别设计了这枚印章。这枚印章构思新颖,刀法细腻,突破了以往印章只有篆字的局面,将篆字与版画相结合。这是陶老对篆刻的独特理解和对航天事业的热衷,陶老对篆刻赋予的内涵显示了它与普通篆刻人的区别。
三枚特殊的飞机印章
早年陶老曾做了三枚飞机印章,而这背后隐藏着陶老的特殊感情。“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鬼子的飞机在北京附近到处轰炸。”陶老回忆说,“我在老家河北新乐的时候,遇到日本鬼子的飞机投炸弹,当时非常愤恨日本鬼子,更愤恨鬼子的飞机。”
日本投降后,陶老的心情异常兴奋,就找来一块木头,把飞机和名字都刻在了上面。
此后接连两年,陶老分别刻了两枚印章,但是这个时候的陶老对飞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喜欢上了飞机,立志长大后要制造飞机。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情结,后来陶老真的成为了211厂飞机设计科的科长,成功地仿制出了乌米格15高级喷气式教练机。
在不同的材料上篆刻
陶老今年已83岁,而他的篆刻道路也足足走过了70个年头。在这70年里,陶老在银子、瓷砖、大理石等材料上篆刻过。
谢光选院士与陶然如曾是战友,一起参加了中国第一枚航天武器的研制与发射工作。有一次,谢光选拿着一枚银的章料去找陶老刻一枚银的印章,还让陶老在银印的上边刻上陶老的名字。后来陶老将刻好的印章交给谢光选,谢光选给予了高度评价。
陶老有一枚用瓷砖刻成的长12公分、宽8公分的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印章。对于陶老来说,篆刻只是业余爱好,但是他却精益求精,表现出了他善于刻苦攻关和不断追求创新的航天精神。
不求荣誉只求纪念
不求荣誉是陶老篆刻的一个准则,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因,陶老才有了众多丰富的作品。熟悉陶老篆刻的人都知道,在陶老的每一枚印章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份广阔的天地。陶老独具匠心,将历史与篆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陶老众多的印章里,有一大部分是为了纪念重大的历史事件。陶老用这样一枚枚小小的印章,将历史做了一个定格,做了一个铭记。
陶老的篆刻作品里有许多故事。让记者没有想到的是,他还刻过骨灰盒。他刻的第一个骨灰盒,是给他的战友,刻这个骨灰盒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此后不久,陶老被关起来接受审查,但是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天他在接受审查的时候被点名叫走,任务就是为五名因公殉职的战友刻骨灰盒。
这样的稀罕事在陶老看来,却是一件趣事。陶老对篆刻有特殊情结,70年的篆刻生涯为陶老带来了太多的东西,这一枚枚印章铺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幅画卷,画卷里是陶老的另一份人生。去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诞辰一百周年,陶老篆刻了一枚印章“深切缅怀钱学森百年”,纪念钱学森先生的百年诞辰。他说,虽然我的眼睛不好使了,花在篆刻上的时间也逐渐少了,但是我仍会继续刻下去,纪念那些有意义的时刻。
摘自2012年1月9日《航天长征报》
链接:国立高工校友会2012年第1期出版的《联谊会刊》(总第47期)刊载了这篇文章,并在文后题写了这样一段话:“国立高工一机班的陶然如学长是校友会副理事长。多年来他始终如一地关心并支持着《联谊会刊》的工作。它不仅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建立了卓著功勋,而且在作为他业余爱好的篆刻领域也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绩。有这样一位学长,是母校的荣耀,也是我们校友的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