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把刀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里写道:当时我只承认张学友是世界上唯一的歌神,根本无法想象多年后会有一个叫做周杰伦的奇才,灵异的颠覆了我对音乐的想象。不仅对于他,即是说周杰伦影响了一代人也是不为过的。因此,喜欢上他绝对不是一件偶然的事。
零五年的秋天,我念初一。天空蓝的透彻却感觉高远,校园里落叶被风吹起,又飘飘然的落下,很是无聊。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是一节自习课,我在闷头写作业。而和我同坐的男生在抽屉里捣鼓了半天之后拿出来一个页脚翻卷的笔记本,然后碰了碰我小声说:“哎,你会唱歌吗?”我不好意思笑了笑:“不会啊,怎么了?”于是他兴致盎然的翻着本子:“来来来,我给你教,你想学哪个?”我随意翻了翻之后指了一个:“就这个吧。”他大惊小怪:“啊,你也喜欢这个啊,我超喜欢的…”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种怪异却说不出的窝心舒服的歌曲,就连歌词也奇怪的有些甜蜜,“手牵手一步两步三步四步望着天,看星星一颗两颗三颗四颗连成线,背对背,默默许下心愿…”我还沉浸在思索中,他就问我:“怎么样,好听吧!”我点头:“嗯,很好啊。”“哎呀,那当然啦,知道这是谁的歌吗?”“谁的啊?”“周杰伦啊,你应该听过吧?!”“是不是那个在《同一首歌》上唱双截棍的那个?”“原来你知道啊…”一节自习课就变成了主题为周杰伦的交流课,确切的说,是他给我的科普课。
也就是从那天开始,我开始关注这个另类却莫名的有吸引力的歌手。没想到的是,这一喜欢,就是整整八年。我清楚地知道,踏进青春的每一个脚印,都与这个男人息息相关。
那时候最美的时光,无非是傍晚时候,握着笔,耳塞里充斥着他吐字不清又酷酷的声音,趴在桌子上写一会作业,然后眺望一会远方白雪覆盖的山头,仿佛仅仅这样,心就伴着歌声,和雪花一起翩翩起舞。亦或是早上学校的晨读,听同桌拿着我帮他抄写整齐贴满周杰伦贴纸的歌词本,在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的遮盖下一遍遍唱他的歌。天知道再回忆起那些个清晨,阳光透过纤尘不染的玻璃照射进来,有个男生唱着自己喜欢的偶像的歌,我在旁时不时轻声附和的和谐画面,心里是多麽柔软而温暖。
零八年春天,我初三就要毕业了。过完年的那阵我一直处在雀跃的状态下,因为我发现好像全民都在喜欢周杰伦,就连平时说他唱歌像念经一样一句也听不懂的老爸也会哼唱两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十五岁的年纪,在自己喜欢的东西得到认可,尤其是父母的认可,不得不说是开心的,满足的。而那一年,一些让人不安的情绪开始在心中萌芽,生长,直到后来我才明白,那是青春的第一次悸动。这个罪魁祸首是《不能说的秘密》。我开始向往有一个优雅的男生在放学后骑着单车带我去看日落,开始暗暗期望在生病时候有人给我送来苹果,开始注意周围的同学谁在上课时候偷偷写纸条传来传去…那个名字叫叶湘伦的钢琴王子,是我懵懵懂懂的年少时期暗恋对象。当时,我对那种前世今生的爱情还无法理解,只知道结果让我欣慰,欣慰的有些压抑。现在我已经明白,只有深刻饱满的爱,才让人前世不舍,今生难忘。
如果说之前我还把一首歌的歌词当做课文一样记,那么从那个时候起,我学会了用它来表达情绪。我会在学习没动力,考试考不好的时候单曲循环《三年二班》,“为什么,这么简单你做不到!”“为什么,这种速度你追不到!”当他歇斯底里的唱出这些质问的时候,我全身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渴望战斗来表明自己没有放弃。我会在心情极度低落的时候听听“不用麻烦了不用麻烦了副歌不长你们有几个,一起上好了…”回忆着欢快的事情,让自己的心中变得阳光而清明。
二零一二年八月中旬,我升大学。新的校园新的同学让我有些不知所措,而且悲剧的经常性失眠。每个孤独的夜里,我会想家,想父母想朋友,可是陪在身边的,永远是那个把“哎呦,不错哦”当口头禅的声音。和所有的大学生一样,对未来感到迷茫时候,我都会告诉自己,周杰伦是你的信仰,看看他十八岁时候在做什么---餐厅服务生,你比他幸福多了,所以认真过好每一天就够了。
和朋友打熟了以后聊天时候经常会八卦,谁喜欢发型很好看的那个,谁暗恋的男生很有文采会写文章会写诗,谁弹着吉他唱着歌给某某表白…有时候自己也会望着天苦思冥想,直到不自觉的产生这样的念头:将来一定要和喜欢杰伦的男生结婚。是的,这个念头一生成,就像拔节的杂草一样疯狂猛长,为什么呢?喜欢杰伦的男生一定很孝顺,一起听妈妈的话,喝着爷爷泡的茶带外婆去兜风;喜欢杰伦的男生唱歌一定很好,这样就可以在我难过的时候唱我喜欢的歌哄我开心,而且同学去K歌不会像个闷葫芦一样只会在角落里发呆啊;喜欢杰伦的男生一定很浪漫,会在一个阴雨缠绵的秋季,不期然的递来一封情书:秋,3/4的雨水,1/4的我和你。我们可以一起买专辑看演唱会,一起把杰伦的歌唱个通宵,甚至在结婚时候把婚礼进行曲换成《甜甜的》,单是想想这样的生活,就觉得无比舒心。
有人曾经问我,你怎么那么喜欢周杰伦啊?我说,因为他有足够的让他的歌迷为之疯狂为之骄傲的资本。他可以十天之内写出五十首歌并一出专辑就售空,他会的乐器十几种之多,他的粉丝年龄小到三岁大到九十一岁,他有个人风格明显的“周式情歌”,他把中国风发扬光大,他演唱会场场爆满,他专辑销量到今天为止已经超过2700万张,他作为一个流行歌手能上四次春晚,作为一个非专业演员可以去好莱坞拍戏,他的歌能进入教材,甚至高考,他为四川地震低调捐款4100万人民币,他高调的说:“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他站在了华语乐坛最顶峰的位置,他独特的东方音乐让世界为之惊艳,他用音乐这武器,福泽了这个社会。我已不仅仅是喜欢他,更是崇拜。
而当我能明白《以父之名》里“荣耀的背后刻着一道孤独”的意义时,我才深深体会到,一个站在时代巅峰的孤独强者,需要对抗的是更为强大的无奈和苍凉。若不是他的歌迷,谁能体会在黑暗中跋山涉水,在泥泞中跌跌撞撞,却要在镁灯光照射的舞台上,面对歌迷笑容满面的苦涩凄楚?谁能想象那种没有优渥的家庭,没有高等的学历,没有恃宠的容貌,甚至没有健康的身体,只能一个人摸索,一个人成长,一个人拼搏的艰苦无助?如今的他璀璨夺目,可他连哭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
他只是个普通人,有时候甚至像个敏感别扭的小孩子。他会在乎,他坚持自己的风格,“就是要和别人不一样。”却会在下张专辑中悄悄加入新的曲风来强调“别说我没有改变!”他会委屈,在花费了大量的预算拍出让人满意的MV后大家不以为然时候小声质问:“我纯粹的想拍好,拍得更有质感,这样难道不值得被鼓励被赞赏吗?”他会臭屁:“我本来就是天才啊,因为我是从小天才幼稚园毕业的!”他会傲娇:“虽然舞跳得没有别人好,但车子就是要比别人厉害啊!”他会疲惫:“好累哦,有没有人带我回家?”
所以,不要再批评他了。梦想,神话,奇迹,他都实现了。可他心甘情愿地唱下去只是为了纯粹的音乐梦想,他说:“我希望60岁还可以为歌迷唱歌。”我不知道大家乐此不疲的说他周郎才尽,说他让人失望会不会就此让他对音乐的热枕变成绝望,我只知道“心碎了一地找不回从前的心跳”让人痛苦而哀伤。
我从来都愿意告诉别人我的偶像是周杰伦,他给我的感动似乎已经燃尽了所有的热情和希冀,所以再也不要问我为什么喜欢他,只因为他是周杰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