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大地上有一座城,他摇望着京都长安,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在浩荡的历史风尘中朴素的行进着,一代代的生生不息。有时我们可能会把它忘记,可是他却被历史一遍遍的提起:“辅佐京师以正风化”。
—— 扶风
悸动
七月的校园已是非常的闷热,正午的太阳灼烧着大地,窗外望去一股股热浪仿佛是从地表下升起的一样。又是一个桑拿天,当我的思绪在滚烫的空气里飘荡的时候,突然被一阵铃声打断了……
“萌萌”期末了,这么热的天她找我有什么事?
“喂”,电话那边响起了一个很开朗的声音。
“我们要去做一个旅游暑期调研活动,你要不要一起?”
旅游?“去哪呀?”
“扶风。”
“扶风”一个好有“王朝”感觉的名字,听着就好像帝王门下的一位重臣一样出谋划策,辅助君王。他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我去,我一定要去。”顿时我的心就不知飞到哪个朝代去了,期盼着,悸动着。
西行往扶风
终于要去了,驱车三个多小时,通过绵延的山路,穿越两个山谷我们就要到达扶风城了,四周虽然不是什么高山,可我们依然是被山峦环绕着的,从小在平原长大的我,看到郁郁葱葱的山峦我激动坏了,在青山绿水之间,我仿佛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释放,感觉呼吸的空气都是绿的,都是甜的,透过车窗的视线,一丝都不舍得离开。
“汽车到站了,该下车了。”伙伴汤帆喊着我,这时我方才回过神来,下车就看见前来接我们的张灵博同学了,听萌萌说灵博是扶风人,非常的热情好客,又很有能力,还是我们学校的国防生呢!国防生可是个很有魅力的词,它是很多男生向往,女生爱慕的词,只可惜我“生为男儿身,未能服戎装”。憾哉!憾哉!
相互认识之后,灵博就把我们带到就近的旅馆了,旅馆不大我们都戏称它为“驿站”经过了一路的劳累,大家匆忙吃点饭之后,就都午睡了一会。
来了两个“陌生人”
美美的睡了一觉之后,大家就正式的开了一个商讨会,具体的安排了一下这几天的工作日程,看到一张张表格,我突然感就到了压力,但是同时我也感觉到了挑战的激情。
“砰砰砰。”三声很轻的敲门声,“雷达来了!”
雷达?何许人也?好奇怪的名字。
进来一看,原来是个个子高高,挺帅气的小男生呀!后面怎么还跟着一个人。
“你们介绍一下自己。”灵博说道。
“大家好我叫雷达,初三毕业,爸爸叫我跟着哥哥姐姐体验体验社会实践。”话音刚落,他就低下头去了,原来是位这么腼腆的小伙子呀!
“大家好,大家叫我蚂蚁就可以了,我是灵博的高中同学,现在在汉中上大学,听他说你们要做这个调研,我挺感兴趣的,也就过来了,不知道大家欢不欢迎?”
“欢迎欢迎!”我们都笑着说道,灵博你的同学名字都这么可爱“雷达,蚂蚁。”
“哈哈,欢迎欢迎。”
一阵笑声之后,大家又开始了认真的讨论……
新城的活力
宽阔的大街,干净的街道,高耸的楼房这就是扶风新城,看来扶风这样一个历史古镇,旅游发展的还不错,我们穿过一条条街道,一家一户的进行着调研活动,调研这件事本来就是个体力活,都怪早上激动的都没怎么吃东西就开始了,不过劳累的过程中并不是没有一点收获,我们在一栋家属楼前,碰到了一位正在打理草坪的老人家,于是我们就走上前去和他交谈了起来,我们从旅游谈道历史,从历史谈到政治,从政治谈到经济,谈的很开心,学到的也很多,发现这位老人家知识这么渊博,我当然忘不了要问一下我最好奇得问题,扶风的名字是怎样来的?
老人家笑着说:“我就知道你这娃子要问这个问题,关于扶风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古时汉朝时期,城里来了一位县太爷,他执政清廉,为官正直,爱民如子,深得民心,于是人们就用他的名字‘扶风’来命名扶风城;其二,汉唐时期,扶风位临长安,民风纯化,人才辈出,于是就有‘辅佐京师,以正风化’之说,故取其命名为‘扶风’。”
听到这里我的心中固然有些共鸣,他果然是有故事的,我要继续了解它。
老城的历史
扶风的老县城是在山脚下的,有一条小河正中穿过城区,毕竟是老县城,街道显得有些拥挤,商铺很多,沿街小贩叫卖的甚是热闹,扶风的麻花很有名气,“香酥干脆”一位位挑着扁担的阿伯走街串巷的吆喝着,浓厚的陕西口音,感觉淳朴厚实,仿佛能嗅到田野里土壤的气息,一边做着调研,一边走着,不知不觉的来到了一位摆摊收古董的大叔跟前,一堆长着绿锈的青铜器,一串串铜钱,毛主席语录,搪瓷茶缸……这些东西就像是历史的重现一样,带着不同的时代气息,流动在这座老城里。
扶风到处都是历史,到处都有历史,它就像一本书一样,你可以翻开一页一页的找到不同的痕迹。青砖绿瓦之间,我仿佛到了一个什么地方,抬头一看,铜红大匾上写着三个大字“城隍庙”,原来我们来到了城隍庙,这天有许多上香的村民,他们诚恳的进上一炷香,在符纸上写满了祈祷的文字,然后烧成灰烬,化作满满的祝福。环顾整个庙堂,两尊灵兽把守庙门,它们似兽非兽,似鸟非鸟,模样甚是怪异。大堂之上端坐着城隍爷,他表情严肃,目光刚正,其势必能守护一方百姓,在往里走去,又见一尊塑像,其体富态,目光慈善,面色红润,使人看去倍感可亲,打听方得知是“城隍娘娘”。有此样父母官,想来扶风县成必是和谐稳定。
参观城隍庙结束后,天色已经晚了,我们只好返回驿站,结束了今天的工作。
旅游的力量
——一个让我牵挂的地方
清晨的阳光刚刚洒向大地,我们带着一丝倦意,就乘上了前往农林村的车子,在泥泞的山路上艰难的行驶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才到达农林村,我走下车门的那一刻,真个人都震呆了,“寒窑陋舍”散落的居住着几乎人家,村子里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有些老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吃的水都是水窖里积攒的雨水,我们走进一位老奶奶家里的时候,这位老人似乎显得有些拘谨,因为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外面的人来过了,一番交谈之后,我们要求跟老人家和张影,只听老人家喃喃地说:“我这辈子还没有照过这东西呢!”不知道怎么了,我的眼睛微微的有点酸楚,当按下快门的哪一瞬间,老人家的面容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抹都抹不去。
再回去的路上,我的情绪依然无法平静,我要为他们做点什么,一个声音在我心里不停的响起,“水,对,水……”我们要向水利部门反映那里的情况,看能不能改善一下,说做就做,直接开车到水利局,向局长认真的反映了农林村的情况,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我们才开车回到了我们的“驿站”。
有了上午的经历,下午我们到了法门镇美阳村我又一次的震撼了,它和农林村完全不一样,这个村子依靠着法门寺旅游经济搞得相当不错。新农村建起来了,农家乐开起来了,道路宽了,收入高了,人们的心情也好了……活活一片繁荣景象,这是农林村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了,我心里起了一个疑问?“旅游”这个词有怎样一般神奇呢?我不知道,我们一直在探索着,进行着……
法门寺
“佛指舍利,供在法门,参拜祈福,万众来朝”。
扶风最重要的旅游景点法门寺也是我们这次调研的最后一站,我们都带着虔诚的心,前来朝拜。远远地望着真身宝塔,“青砖抖角,泥燕环飞”,佛视众生皆平等,香客络绎不绝。
穿过廊坊小巷,我们来到了佛光广场,不远处就是新建的合十舍利塔。
天飞花雨舍利腾辉耀法门
圣入莲宫浮图拔地迎甘露
雄伟的舍利塔,高近百米,形如佛祖双手,想要登塔礼佛还需搭乘电梯前往金身佛像处,此塔礼佛。不烧香、不明火、贴金礼佛这可能也算得上是我们现代人的礼佛方式。
站在高高的塔座上,揽视着浩大的法门广场,仰望着高入云端的塔身,气势雄伟,闭上眼睛听着四周佛音围绕,心旷神怡,遥想几百年后,后人前来朝拜,必将称叹今人之杰作,必能感受今世礼佛之文化,我们要用历史遗留的文化,去建造现代的辉煌。
数百天梯蹬塔基,
仰望塔顶供舍利。
百面金光琉璃盏,
刷金礼佛当世人。
几天的调研任务就要结束了,大家在辛苦中也得到了许多快乐,在工作中也学习了很多,背上行囊就要离开了,心中多少有些不舍,不舍的情结留在心中,化作纪念,带到下次重游扶风,再看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