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书,正如每本书都有自己的读者群。与自己喜欢的书相遇,就如同与缘分有关的某种邂逅。但这个世界浮华纷扰,有些相遇会很快蒙上一层灰尘,在记忆的一隅变质褪色,让人有一种‘伊人何在’的伤感嗟叹。
但经典却不是这样。
所谓经典,虽也会蒙上灰尘,但只要将浮华抹去,总能发现它的光芒——不仅丝毫未损,反而增添了历史酿出的,令人微醺的醇香。只要你曾与它相遇过,它便如朝暾般,在你的心底投下扶疏树影,难以觉察,却始终存在。
所谓经典,或有凛冽的忧伤,或有欢畅的笑容,或有淡淡的温馨,或有缠绵的感动,但大多都有着青年的朝气和成熟的泰然,如老者般轻轻微笑:“我不点破。”
《许三观卖血记》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与它的第一次邂逅还是在网上。网上总是繁华且落寞的,它能让我静下心来安静地看完,自有其独特的魅力。
对于余华这般有灵气的作者,文字是他的孩子,纵然有时调皮贪玩,但大抵还是乖巧听话的。在他的笔下,我依稀看到了那个叫许三观的平凡世界的平凡人。他也许并不完美,说不上有本事,也谈不上睿智。但是,当生活和家庭的重担落在他肩上的时候,他展现出了中国千万位父母所共有的光辉。他卖血让全家不再吃稀饭,他卖血让二儿子有更好的前途,他更是连续卖血以筹集大儿子的医疗费。当他每次卖血前一把一把地吃盐,一碗一碗地往肚子里灌结冰的河水时,谁敢说这种形象不伟岸,谁敢说这种感情不滂沱?
整本书细细读来,一分戏谑,两分微笑,三分忧伤,四分感动。淡淡语言之下澎湃着惊涛骇浪,惊涛骇浪之中又横渡着踏实的温暖,这正是余华的风格。
让我念念不忘的,正是这感动,它仿佛是一双纤纤素手,悄然拨动心底那根最柔弱的弦,但那种震颤所产生的共鸣般的战栗,却让我几乎泪下。这种感动纠缠着,仿佛是茫茫冬夜的一杯暖茶,喝下去由胃散出的温柔,把整个身子都笼罩了。这种感动,仿佛是故友不变的笑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只是这淡然一句,便可三冬不寒。
再次找到它的纸质版本来读,它在我手心的温暖直抵心底。并不厚重的一本书却给我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觉。
我希望用我的笔为别人圈点出我所感受到的所有感受,圈点出那书中所描绘的冷漠又温暖的世界,圈点出许三观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为家庭所奉献的,那腔奔流的火焰。我还想用我的文字去描绘,描绘出天下父亲所共有的,那可以让子女安然睡去的宽阔的后背,描绘出整篇文章所纠缠不清的丝丝缕缕的温柔的感动。
但我发现我所做的都几近徒劳,但旋即释然。所谓邂逅,本便是与已知无关的相遇,是蓦然回首的惊鸿一瞥,总是如此不可言说。
与感动的这种邂逅,更多的是惊喜,说穿了、说破了,便没意思了。
也许有人会笑我的浅薄,笑我不懂戏谑之下比感动更深层的玄机。是啊,我不懂,不懂作者,不懂背景,不懂研究者所说的玄妙,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
我不懂,但这又何妨呢?只是我所邂逅的这些感动和温暖,便已让我心满意足了。
这种邂逅,你是否也在期待呢?
本文获第二届“读书有奖”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