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园丁心语:感动,为真实的可贵
——指导“挑战杯”竞赛感言
2008-11-07 17:45 作者:朱 虹  西安理工大报

        

    挑战杯竞赛终于结束了,带着极度的疲惫,我们登上了回家的火车。
  在路上,我和学生们闲聊:“这个作品当中,你们是主角,是设计者也是实现者。指导你们的是两个师兄,杨坤和袁子(他叫袁承兴,但我喜欢叫他袁子)。这次竞赛的展示过程中,也是师兄在你们身边。你们说,师兄是什么角色?”
  学生回答说:“师兄是我们团队的灵魂。”
  我又问:“那我呢?”
  学生回答说:“老师,你就是我们实现所有程序的VC(一种编程语言,不是维生素C)。”
  呵,这个比喻真的很贴切。
  我带学生参加过4届挑战杯竞赛,历时8年,眼看着身边同行的导师在换,竞赛的学生也在换。这次的成绩最好,获全国挑战杯的一等奖,是今年陕西省参赛作品中自然科学类作品的最好成绩。回忆起这8年所经历的,我有很多感触。
  我带挑战杯竞赛能够坚持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这个竞赛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得到非常多的锻炼。可以说,这个过程让他们每个参与其中的学生,有了与别人不一样的大学生活。所有的收获,所有的感受,其实和获奖的情况是不匹配的。不论最后是否获奖,或者说获奖的等级如何,但他们所经历的过程和磨练,却是惊人的相似。
  没有任何一种其他形式的活动,能够像挑战杯竞赛这种大学生课外竞赛活动那么直接,那么有效地让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快速成长。
  因为题目足够难,所以做的过程中,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项目的需要。因此,他们必须自学很多的相关知识。这种学习,又是必须学懂弄透,才能学以致用。有一个学生曾经告诉我说,他们团队为了做一个不是很熟悉的模块,借了所有他们能够在图书馆里找到的书,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最后再把它实现出来。难怪我看到他们的作品的时候,发现他们的方案竟然是这样的科学合理。
  因为题目足够难,所以在做的过程中,不得不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经历各种各样的失败,面对各种各样的毫无思路的难题。因此,他们必须采用相互扶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喜欢带团队项目的原因之一。
  从第一次带挑战杯起,学生们就用他们的作品告诉我,无论我多么的“异想天开”,他们都能够亲手把它实现。
  第一届的时候,我想让他们实现在弱可视环境下采用普通的摄像头采集图像,然后能够通过软件处理,得到一张仿佛猫头鹰眼中看到的清晰图像。他们真的完成了,尽管只得了一个陕西省的三等奖。
  第二届的时候,我想让他们实现一个采用二维条码进行防伪的身份证,要求条码的印刷面积小,并且在身份证有磨损的情况下仍旧能够识别,改变当时的身份证防伪模式。他们又完成了,这年,他们获得了全国挑战杯的二等奖。
  第三届的时候,我想让他们做一个彩色的CT系统,当用户选定一个器官组织之后,其他的部分就会像蜡熔化掉一样地只显示选定的部分。现在想起来我还对自己的敢想而后怕,可是他们又一次完成了,这年,虽然他们只获得了一个全国挑战杯的三等奖。
  第四届的时候,就在2007年,我想让他们做一个系统,帮助解决一下目前交通拥堵状况问题。好大的题目,要涉及的知识面太广了,以致于他们在立项的时候,评审专家们曾质疑这个项目是否能够实现。可是最后他们完成了,获得了全国挑战杯的一等奖。
  因为题目足够难,所以他们必须花上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听我的一个学生说,他们必须保障课后的时间在项目上才能按照进度完成自己的作品。所以,课业方面的学习,必须在课堂上完成。听另外一组的一个女生说,为了赶进度,她在省赛结束之后,连续一个月都是每天只睡二三个小时的觉,因为必须把拖下来的课堂教学的内容全部补上。
  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又需要顶着多么大的压力!我想,只有他们经历过的同学才能够深刻体会到。
  其次,项目在做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团队之间的队员关系,需要弥补队员退出后空缺出来的位置。团队意识只有在大家一起度过,一起经历一件足以让大家相互珍惜一生的事情,才能够真实地体会到。
  我真的很感谢在团队中,起着灵魂作用为团队做指导的小导师研究生。他们营造了一个齐心协力的团队,营造了一个把团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对同伴的支持当作是自己责任的团队。
  我这届的两个小导,第一任杨坤,组建了团队,树立了团队的工作方式。他把所有的感情、精力全部放在了这个项目上,甚至细致到为自己毕业之后团队的进展安排了接续人员。第二任的袁子,他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成为这个团队的支撑。但却无缘现场经历作品展示的兴奋。终审决赛的时候,参赛队员曾经对他这样说,师兄,你坐在一个我们看得见的地方,这样,我们会心里很踏实。为了大家的这份信任与依赖,他压住了妈妈生病住院的消息,让大家能够顺利地进行终审答辩的每一个环节。
  所以我发自内心地说,好老师是学生教出来的。
  最后,就是体验每个环节中认真负责带来的成效。因为挑战杯项目的制作需要历时两年,所以要本科生完成,只能是选用大二或者是大三的学生。而培训是必需的环节。
  我的研究生——团队灵魂的小导师,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开了系列的讲座,完成了多个主题的讲解,批阅了他们大量的作业,才奠定了后续制作作品时的坚实基础。
  暑假和寒假是他们完成作品的主要时期。有一年暑假,西安的天气太热,学生们的电脑被烧坏了好几台。还有一年暑假,两个女生都中暑了。有一年的寒假,一个外地的学生不能回家,大年三十,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办公楼里做他的工作。
  所以,我常在心里企盼着“天道酬勤”的结果。
  作品的终审决赛展示阶段,则是学生们更加认真应对的阶段。2007年,因为作品所涉及的面广,相对比较庞大。我看见他们在实验室的黑板上,把要准备的东西全部写在上面。出发前,更是把所有需要带的作品要用的东西清单写出来,每个人有明确的分工,才保证了带出去的几十件行李没有丢失一件。另外,让留在学校的学生作为“后方援助”,保障在现场需要的东西能够以最快的方式传送到。
  挑战杯竞赛中的指导老师为了这些参赛的学生,在作品的研制过程中,是严厉的导师,在出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则是亲切的长辈。为学生准备好了一切,包括对学生的鼓励,以及对学生的欣赏。
  下了火车之后,有的导师怕学生路上太疲劳,就让学生先回去休息,自己在展位上照看作品。有两个导师因为学校里的课还没有结束,要回去上课提前离开赛场。临行前,对我说:朱老师,我们的学生就托付给你了。等他们获奖之后,你要替我们拥抱一下我们的学生。
  什么样的奖励能够承受得起这份情感?
  为了保障作品的展示,团委的老师们更是做了大量的工作,与大会组委会协调展位,组织老师为同学们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模拟答辩,为了学生们的身体不至于在大强度的压力下出问题,准备了感冒药,也准备了食物,让工作到深夜的同学能够得到体力上的补充。学生们感受着老师的关怀,感受着学校的关怀,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尽全力为学校争得荣誉。
  写出来的时候发现,很多的东西都是很零碎的,但之所以让我感动,是因为每个小的细节,大家都是很用心地在做。学生,甚至参与的老师,在其中体会了真实的可贵。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