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书论影评:人性的光辉
——《偷书贼》读后感
2008-11-07 15:09 作者:人文社科学院公管061 张 然  西安理工大报

 

    我想你也许首先会被这本书中的插图所吸引。它们出自一个犹太人之手。希特勒的《我的奋斗》被他用石灰水刷白,在自制的白纸上画下了一个个故事。这或多或少地有些偏离文字力量的感觉,但是这正是一个讲述文字的故事,讲述书是如何振奋灵魂的故事。
  也是讲述德国人与犹太人在纳粹时期的离合恩怨,所不同的是讲故事的人是个絮絮叨叨的死神。他看了一个德国小女孩莉赛尔的作品,告诉人们她的一生。莉赛尔的人生始于白色的噩梦。1939年冬天的德国,9岁的莉赛尔和弟弟被迫送往慕尼黑远部的寄养家庭。6岁的弟弟不幸死在了路途中。在冷清的葬礼后,莉赛尔意外得到了她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
  这将是14本给她带来无限安慰的书本之一。她是个孤苦的孩子,父亲被打上了共产主义者的烙印,被纳粹带走,母亲随后也失踪了。在那个叫做天堂镇的寄养家庭里,除了躲避炸弹和忍受饥饿,日子过得似乎也不错。爱拉手风琴的养父教会了她认字。从此她饥渴的灵魂就有了书的陪伴。偷书,是莉赛尔的“光辉”事业,在她总共的14本书中,有6本是偷来的。这些书救了她的性命,也救了她的灵魂。
  战争,是强盗,是窃贼,它夺走一切,甚至是人们最为宝贵的生命。那个年代,人人上街,就是买个东西,都要喊“万岁,希特勒!”人们没有自由,他们贫穷,他们恐慌,他们担心,担心粮食和面包,担心轰炸,担心地下室不够坚固,担心战场上的亲人,担心邻居的咒骂和在门框上吐的痰。战争中的人,生命微小如蝼蚁,生存是如此的艰难,莉赛尔的书却帮助她甚至她的邻居,在战争这块破败不堪的废墟上,奇迹般地顽强生存着。文字滋养着莉赛尔,滋养着绝望的镇长夫人,滋养着避难者马克斯。马克斯是一个永远躲在黑暗的地窖中,看不到天空颜色的犹太人,他进入了一个日耳曼家庭,被莉赛尔善良的养父母藏在地下室,躲过一次又一次的劫难,他以天才的奇思妙想写了两本书送给莉赛尔,他是莉赛尔的精神导师,莉赛尔从他身上拮取自由思想的种子。卡夫卡曾说过,书是凿破人们心中冰封的海洋的一把斧子。文字就这样凿破坚冰,滋养着灵魂。
  作者用莉赛尔一生所拥有的10本书作为各章标题。在平静的描述中,亲情、友情、爱情、战争、死亡、生存、欺骗、骄傲、偷窃、诚实,这些熟悉的字眼以另一种陌生的方式展现出来,平淡,温润,却给人以无穷的力量。
  在一次轰炸后,整条汉密尔街上只有莉赛尔一个人活了下来。正是在地下室写作,沉浸在文字的光辉中,13岁的莉赛尔成了唯一的幸存者。文字,可以在纳粹手中变成禁锢百姓思想的镣铐;文字,也可以在莉赛尔手中变成救赎的力量。她13岁那年的那些人和事,在发生的时候并不知道,它会滋养一个被遗弃女孩一生的回忆吧?总有一些生命之花,只绽放过一次,却温暖了一生。
  小时候,我们总是简单地将人物归于好或者坏,长大了,便觉得这种分类方式愚蠢和肤浅,因此信奉复杂的人格,而读了《偷书贼》,不免嘲笑自己,他与她,他们与她们,在战争年代,没有复杂的资本。
  合上了书,书中那些人物总浮现在眼前,比如汉斯爸爸,那个个子高大眼睛里闪着柔和的银光的男人;那个陪着女儿在地下室读书的男人;那个把家门的钥匙巧妙地藏在书里帮助逃亡的犹太人的男人;那个在刷房子干活时说可以忘带油漆,但不可以忘带音乐的男人;那个因给犹太人面包被当众鞭打的男人;那个身上有着天使光辉的男人。
  比如隔壁男孩鲁迪,那个把自己涂成小黑炭像杰西欧文斯一样在操场上奔跑的男孩;那个憎恨法西斯却差点被法西斯当作高标准的下一代培养的男孩;那个巧妙地把面包屑洒在犹太人必经的路上,帮助饥饿的犹太人的男孩;那个站在齐腰深的冰水里追赶一本书的男孩;那个把微笑的泰迪熊放在死去的飞行员怀中的男孩;那个在睡梦中、在裁缝店、在偷苹果的郊外一次次期待并且永生错过他最爱的女孩子的吻的男孩。
  比如罗莎妈妈,那个抡起木勺就打人,动不动就咆哮怒吼的女人;那个在漆黑的夜里,抱着手风琴怀想丈夫的女人;那个替女儿藏好精神之书的女人。
  正像温柔的死神说鲁迪一样“他打动了我,每次都打动了我,这是他造成的唯一的伤害,他踩住了我的心,让我哭泣。”人性,灿若星辰。
    本文获“读书有奖”征文二等奖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