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跨文化沟通与外语表达能力,搭建以外语为桥梁的文化交流平台,人文与外国语学院于9月24日在教11楼601教室举办“以语为桥,共话中秋:跨文化交流沙龙”中秋节主题外语角活动。本次活动由学生代表陈蕊同学主持,学院30余名本科生及研究生同学共同参与。
破冰开场暖氛围,趣味互动拉距离
活动伊始,陈蕊同学以流畅的外语主持拉开活动帷幕。她清晰介绍了中秋节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阐明本次活动的开展背景与整体流程,通过趣味问答,快速拉近参与者距离,现场氛围愈发活跃。轻松的互动环节不仅打破了初始的陌生感,更让大家在轻松环境中敞开心扉,为后续环节的深入交流奠定融洽的氛围。
外语感悟中秋韵,文化讲解传底蕴
在随后的文化讲解环节中,谭雅轩同学用生动流畅的外语展开关于中秋传统节日的精彩分享。她从中秋的起源讲起,详细介绍有关中秋节的经典神话故事,让参与者们了解到中秋佳节背后深厚的历史渊源;紧随其后讲解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祭月等传统习俗,让大家知晓不同地区习俗的差异与共性;最后深入解读中秋文化的内涵,强调中秋所承载的团圆、思念、感恩等情感价值,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分组研讨碰思想,互动交流促认知
文化讲解结束后,活动进入分组讨论环节。同学们以7-8人为一组,围绕“家乡独特的中秋习俗”“印象最深的中秋故事”“中秋团圆的真正意义” 等多个与中秋相关的话题展开深度交流。展示环节各小组代表各抒己见,在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中,同学们不仅分享了个人经历与观点,还从他人的发言中获得新的启发,进一步深化了对中秋文化的理解,锻炼了外语表达能力。
手工实践品乐趣,传统创新留记忆
接近活动尾声,沉浸式手工环节将氛围推向高潮。本次手工以“中秋灯笼制作”为主题,现场为同学们准备了“荷塘月色”“好运锦鲤”“古风青蝉”“国风纸鸢”等类型的手提灯笼配件。同学们全情投入,按照指导步骤,先将配件搭成灯笼框架,再将灯笼外形固定在框架上,最后挂上流苏,一个个造型精致的中秋灯笼逐渐成型。整个手工环节中,同学们专注创作,互相帮助,在亲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也为此次活动留下了兼具纪念意义的实物成果。
此次中秋节外语角活动,全程紧扣“中秋文化”主题,从文化知识传递到互动交流,再到手工实践体验,环节设计层层递进、丰富多样。活动延续“语言实践+文化浸润”的特色模式,让同学们在外语交流中品味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实践体验中提升跨文化交流的信心。后期学院将继续开展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交流与实践中不断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