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葳蕤,越过群山层峦叠嶂的伏笔,悄然揭开漫长的缄默,与盈盈繁花恰似故友般的问候,这是我们与多年前一个春天约定好的重逢——雷锋的故事从未褪色,声声夸赞,代代相传,斯人虽去,精神永存。
千缝布袜,百元牵挂。青春正盛时,他关心战友,用自己帽子的内衬为小战士补好棉裤;他帮助群众,不惧惹祸上身背老人过马路;他热爱国家,把剩下的衣服交给国家;他不求回报,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雷锋,一个名字,一段传奇,我们常把他所书写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写进文章,挑灯蘸墨勾勒风骨绝笔,漫漫长夜将星火长明,他就像他所说的一样,是高山岩石之松,而非湖岸河旁之柳。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如是说。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到勇拦惊马救下6名儿童而壮烈牺牲的“雷锋式好战士”刘英俊;从十余年如一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张黎明,到矢志不渝传承雷锋精神、被誉为“当代雷锋”的郭明义;从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的扶贫干部,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千千万万志愿者……书写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雷锋故事。萤烛末光,增辉四月,晨雾之微,补益山河,正是无数螺丝钉微小力量的加和,时代才得以进步,国家才得以强盛!
轻轻和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谣,我们从孩童成长为青年,也不曾深究雷锋精神的内涵——翻开名为雷锋日记的课题,从“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时刻准备着为了党和阶级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一切,直至最宝贵的生命”看到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从“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关怀爱护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战斗不息”读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从“世界上最光荣的事——劳动,世界上最光荣的人——劳动者”悟出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将目光从那些故事里的人身上收回到我们身边,若干个一粟汇于沧海,书写着属于这十五万平方米的雷锋故事。身穿蓝色马甲,面挂暖心笑容,志愿者的风从天桥那边吹到这边,轻抚柳梢,吹动少年心弦;走在教学楼的过道里,老师们朗朗的声音比透过窗的阳光更引人注意,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尽全部力气托举起我们;倘若推开进入餐厅的门,干净的桌面背后是阿姨不停歇的穿梭在行列之间,偶尔听到几句谢谢便能让他们开怀。
一万次新春探出指尖,年轮盘结成圆形的迷宫,绕着生命的痕迹兜兜转转,每道裂痕都好像在续写,暴雨折页的黄昏,银杏叶飘落成褪色的脚注,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雷锋精神都是朱砂批注的闪电,闪耀着无边无际的苍穹,当西风翻到末章,惊觉新芽正咬破封底,在断章处萌发,与山川共赴新一代雷锋的约定。
伟人不可常在, 正如鲜花不可常盛,精神永不腐朽,正是落花滋养新生。少年,一个听起来就意气风发的词语,曾经的雷锋,如今的我们,都是如此。太多人赞颂“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梦想,一直不怕撞的南墙,御马横扫万千屏障,可我觉得不然,少年贵在敢攀世俗的墙,敢为正义伸张,不怕迷失方向,也还没来得及被圆滑埋葬,所以,学雷锋的,多是少年。
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唯有审时度势,敢于创新,在实干家的土地上耕耘,才能永立潮头。
谈及雷锋,我们知道“一个人真正的幸福,不在于你拥有了多少,而在于你贡献了多少”,不再攀比吃穿,不再轻易掉入消费主义的陷阱,更专注于精神的富足;学习雷锋,坚守“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的鲜红底色,让青春之小我汇入家国之大我,每一次奋力向前都和时代同心同向。坚信“积小善成大志”的理想信念,诚如甘地所说“你希望世界怎样待你,就应该怎样待人”,让爱与希望在更多的地方绽放;学习“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锐意进取,不被寒冬的冰霜囚禁,心向春暖花开;践行“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粒米,从最普通不过做起。
一月静谧,二月苏醒,三月学校里玉兰花开,素白耸立在灰褐色的枝头,从古至今风骨二字都最难诠释,也许会有一阵风吹落枝头的花,可全世界的水都会重逢,北冰洋与尼罗河会在湿云中交融,这古老美丽的比喻让此刻变得神圣,即使漫游,每条路也都会带我们回家,我们在每一个三月想起他,所以呢,雷锋的生命,依然长满春天。
行笔至此,深感雷锋精神是长明灯火,燃出不夜天色,而我观春山意难穷,青也惊鸿,所以少年,我以千山恒青,颂你风姿亭亭,大可以随春追锋,此刻也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