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发挥陕西省高层次人才效能,进一步拓展人才服务社会渠道,强化人才成长实践锻炼,发现、培养和储备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高层次复合型青年人才,服务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陕西省委组织部,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于2008年6月选拔了100名在学全日制博士生、在站博士后和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选聘到有关县(区)部门挂职,从事与所学专业相近的工作,开展服务基层活动,经受社会实践的锻炼。
我有幸入选博士团,并被安排到杨凌示范区规划建设局挂职锻炼,挂职为局长助理,为期一年。挂职学习近一年来,因得益于学校、当地政府以及挂职单位领导和员工的关心和热情帮助,我在深入挂职单位,调研当地环保与城市规划现状,熟悉杨凌示范区的同时,参与了一些具体工作。现将自己挂职锻炼期间的心得体会向各位读者予以交流。
一、面对新环境,必须加强理论和专业学习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人不可能要求社会来满足自己,而是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作为在基层挂职锻炼的博士生,我们不光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政策理论功底。只有熟悉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不断加强政策理论学习,方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磨练自己,锻炼能力。初到杨凌示范区规划建设局时,我即感到自己在政策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在熟悉本职工作的同时,抓紧时间系统地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知识和党政干部的一些相关政策法规,并主动向规划建设局的领导、同时了解规划建设局的工作概况、特点,做到心中有数。这些都有助于我尽快进入新的工作状态。在随后的工作中,我也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进一步学习环保、水利、城市规划等专业知识,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深入思考。我深知,要与时俱进,唯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通过各种途径认真学习更多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让自己不至落后于时代对干部的要求。
二、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力所能及的事
百名博士基层行活动是我省实施的一项极有意义的人才战略部署活动,对被选上的每名博士生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从学历和学识上讲,博士生可谓是高层次人才,如果能将自己的所学付诸实践,无疑有益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是,书本上学来的东西与现实实践有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我们中间一些缺乏实践生活经验的博士生,可能到达基层以后会有很强的失落感。一是我们所担任的“官”大多没有具体的事务可分管,是大家通常所谓的“闲职”;二是我们的书生气还很浓,富于理想主义,好高骛远,初来乍到就想干一番“大事业”;三是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管理经验,在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上还存在很多困难。对此,我们必须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虚心向基层的每位领导、员工请教学习,自己所提出的每个建议都要事先征得大家的默认与许可,千万不可我行我素,特立独行。我个人认为,到基层挂职锻炼,就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专长为基层服务。因此,要达到锻炼学习的目的,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放下“官架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
三、增强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对于还未走出校园的博士生来说,到基层挂职锻炼,最大的障碍,就是思维方式和角色转换的困难。要想在挂职期间有所收获,就必须尽快填平横亘在二者之间的沟壑,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从“外来者”到“自家人”的转变。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多听、多看、多问、多走、多想,不断地熟悉新的工作环境。要学会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努力去沟通、理解、适应,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另外,在工作中还要坚持“谦虚自信”的准则,不害怕、不回避矛盾的产生,通过有礼有节的方式进行工作,得到了领导、同事的认可。
四、迎接新挑战,必须努力提升工作品质
21世纪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纪,要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必须转变自己的工作思路,改变工作作风,以不断完善创新的工作理念。规划建设局的工作处处体现出务实的作风。局干部和领导注重工作的实际成效。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让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气顺、心齐、有干劲。规划建设局工作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在这里挂职锻炼,使我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规划建设局工作的特色和经验,使自己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学会了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工作方法,学会了从宏观层面思考工作,增强了掌控局面的能力。在环保、水利、城市规划等调研和管理工作中亲身体验深刻体会到,要把工作做好,还需要在很多方面勤加锻炼,增强素质,提高能力,发展自己,努力提高工作品质。
经过学习、调研、工作、思考四个方面的锻炼,我对基层工作有了更深的感悟,学习的自觉性,思想政治素质、实际工作能力、政策理论水平等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如理论水平不够高,理论和专业学习还要加强,思想需进一步解放,工作方式方法有待改进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进一步完善自我,努力学习,积极工作,走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