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报告集锦:国韵·瑰宝—— “古都大讲坛”第48讲:《西安碑林与中国书法艺术》记
2009-12-04 08:59 作者:学生记者 李孝峰 学生实习记者 姚攀 报道 李博 摄 

 

    本报讯 2009年12月2日下午四点十分,“古都大讲坛”第48讲在金花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全场座无虚席,西安市碑林博物馆馆长赵力光先生应邀给广大师生讲授了《西安碑林与中国书法艺术》。

 

    “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文字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在了历史上,而中国的汉字却保留了下来。”这是赵馆长开讲的第一句话,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随后,赵馆长开始给大家讲述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甲骨文以及发现它的一些有趣的巧合,钟鼎文(或金文),最后话音落到了石刻和碑刻的发展上。


  在简单介绍了碑林的历史之后,赵馆长说:“现在‘碑林’这两个字,据推测是林则徐写的。”此语一出,震惊四座。全场议论纷纷。他解释说:“在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被贬到新疆,几次路经西安。而且他本人学习的是欧体,那两个字有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正气,所以推测那是林则徐路过西安所写。”


  接下来,赵馆长为我们介绍了碑的作用:一是“记事、记功、记德”;二是下棺木时装轳辘的支架。碑的结构——碑首、碑身、碑座。其中碑座的那个似龟非龟一样的动物叫做“赑屃(bixi)”,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好”赑屃是龙的九子之一,善于负重。所以用它来驮碑身。


  赵馆长为我们介绍了碑林的一些重要藏碑,展示了碑林的许多大家名作:《开成石经》刻于文宗大和七年(833),开成二年(837)完成,历时7年,作为当时全国经书的参考,防止讹传;《曹全碑》字体“匀整秀丽,逸致翩翩”是学习隶书的典范;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整篇结构严密,《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筋骨特露,刚健遒媚;《集王圣教序》是唐朝的怀仁经29年“借内府王羲之书迹”,是学习王羲之的书法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录了当时景教在唐代流传情况,是当时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凭证;《大观圣教序》为宋徽宗的“瘦金体”的代表作。《石台孝经》为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书写,书法工整,字迹清新,秀美多姿,是“唐隶”的典范。其中还有些碑是当时文人做文字游戏留下来的,如《“关帝诗竹”图》以竹叶为字形写出了关羽对刘备的忠心;《魁星点斗图》图中人形暗含“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字,一只脚踩“螯”字,一只脚踢“斗”字,所以全称“ 魁星点斗”。


  赵馆长详细介绍了书法艺术的历史,在谈到颜真卿书法作品的时候,赵馆长特别赞赏他的人格和气节。他认为:“书法作品只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而看不出他的人品。所以历史上有的人的书法是很好的,但是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如做了“贰臣”,对他们的书法也就不提了。这种做法是相当错误的。”


  最后,他谈到了书法的学习和创作,提倡多重视自身的修养,不要太看重名利。所谓“书法在于修养身心”。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一些著名书法家的风格、书法练习的一些基本方法等,赵馆长一一作了回答。

    开讲前,我校党委副书记杨萍会见了赵力光馆长。赵馆长欣笔为我校题词“学校育人材 文物照光辉”。

    据悉,本讲“古都大讲坛”由科技处、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主办,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团委承办。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1000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西安碑林博物馆(原陕西省博物馆)是一座庭院式建筑,位于西安市三学街孔庙旧址,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陈列内容分为“西安碑林”和“石刻艺术”两大部分。.1950年扩建为博物馆。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出的《石台教经》和公元873年刻成的《开成石经》。“碑林”这个名字是清代所确定的。碑林现收藏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7个陈列室,6个墓志廓和1个碑亭展出。


  赵力光祖籍河北省乐亭县。1955年3月30日出生于银川,1972年参加工作,1979年到陕西省博物馆。1985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现任西安碑林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陕西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兼职教授、陕西省博物馆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协文物保护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古代碑刻、金石文字、石刻及书法艺术的研究及汉魏南北朝隋唐历史的研究,在历代碑誌、瓦当、铜镜、佛教造像的研究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在全国及省一级出版社、专业刊物上出版专著十多部、篇。专著主要有《陕西历代碑石选辑》、《长安历代名碑》、《陕北汉代画像石》(合著)、《中国古代铜镜》(合著)、《鸳鸯七誌斋藏石》、《西安碑林博物馆》(合著)、《中华国宝·陕西珍贵文物集成·石刻卷》(主编)、《古都沧桑——陕西文物古迹旧影》、《中国古代瓦当图典》《古瓦当集珍》、《西安碑林新入藏墓志汇编》、《北周长安佛教造像研究》等,主要论文有《拓印溯源》、《长安县南里王村唐壁画墓》、《唐长安城善和通化两坊考》、《鸳鸯七誌斋藏石与北朝书法》、《西安碑林历史述略》、《西安东郊出土北周佛立像》等五十余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本人被《中国当代历史学者词典》、《中国专家大辞典》收录。曾出访日本、荷兰、台湾刊物上发表。其中,《鸳鸯七誌斋藏石》一书获第二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