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校园漫谈:珍惜一粥一饭 弘扬节约美德
2020-11-11 15:43 土木学院建筑181班 许珩玥 

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农业是我们国家最基础、最重要的经济形式,农耕是最重要的生产生活方式,是生民安身立命之本,是国家富强之基。国学大师钱穆曾经这样讲过:“中国社会以农为本,中国的人文精神就发源于农村。”耕读文化就是根植于农耕文明中的优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传统物质生产的基础,更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根基、人文基础和哲学底蕴。

东晋名士陶渊明“既耕亦己种,时还读我书”,从41岁辞官,过了20多年的耕读生活,他根据自己的体验,写了《归去来辞》《归田园居》等诗篇,把耕读生活中悠然和谐的人居环境描绘为“世外桃源”。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江西农村居住了20多年,自号稼轩居士,认为“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写出了不少反映农村生活的诗词。南宋名臣、诗人范成大退隐石湖的十年中,写了许多田园诗,其中以《四时田园杂兴》最为著名,描绘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古代的文人雅士们通过耕读,接近生产实际,接近农民,养成了务实作风,有的还从农耕实践中提炼出了“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与“中式”传统农耕文化中务实、勤劳、刻苦的优秀品质是分不开的。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人笔下的乡村生活令人向往。现代城市中的生活或许是快节奏,但乡村一直都保持着她原有的“风韵”。农民伯伯按着自古流传下来的二十四节气的指导,遵循自然界万物生长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种出粮食,也种出了希望。种子春生夏长,果实秋收冬藏。

乡村生活是慢节奏的,但也并不代表它不辛苦。农民伯伯们按着时令在田间地头种下粮食的种子,还要定时的给它们松土,除草。有时候也会顶着烈日,迎着风雨,在土地上辛勤地劳作。经过几个月甚至半年的等待,才能最终收获满园的果实。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可能从小就生活在城市里,不曾亲眼见得粮食耕作的辛苦,但我们应该要明白如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不能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浪费粮食,“温饱不忘饥寒,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今天,我们强调节约粮食,杜绝铺张浪费,是因为它是尊重劳动的体现,也是勤俭持家的好习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不节,则常不足。我们要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良好氛围,保障人民生活和粮食安全。

农民伯伯辛苦劳作大半年种出来的粮食,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和尊重。可能我们没有机会切身体会到粮食种植的辛劳,但我们必须明白:我们不能仅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唐诗停留在课本上,而是要大力弘扬传承。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兴旺发达。我们应该汲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厚重遗产,用实际行动守护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守护国家粮食安全。让重视农业、尊重农民、勤俭节约的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