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于三住位应修忍辱波罗密多,即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耐怨害忍者,即谓对于他人之损害恼乱,皆能堪忍而不生嗔心,反而生起慈悯心要行饶益。安受苦忍者,即谓菩萨世世于人间行菩萨道,对人间生死之苦、病痛之苦、气候寒热变迁之苦悉能安忍,不生下劣心而趣向声闻缘觉二乘之修证。
谛察法忍者,即谓菩萨能观察甚深甚深极甚深第一义谛如来藏无上妙法,能够安忍于如来藏本来之无生,能够安忍于如来藏所生之五阴十八界亦是本来无生;同时能安忍于所应修学之次第,安忍于所需对治之烦恼,安忍于所需修集之福德,亲近善知识而安忍于修学,不得少为足,不起增上慢,不生高慢心。
菩萨于四住位应修精进波罗密多。
菩萨应发起精进心修集所应修集之善品,发大誓愿,依佛之教导,为利乐一切有情,对于菩萨所应修学之一切善品,所应修集之一切功德,皆悉誓愿修学。
菩萨如是从布施、持戒,至忍辱,如此精进修学后,则心性自然调柔,如是即可使心安定而入五住位修禅定波罗密多。
禅定又称静虑,即静中思虑,静中思虑之内容含摄: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对治烦恼,如何观照五蕴之虚妄,如何断除我见,如何参禅看话头,如何进入欲界定,如何证入初禅等等。然散乱之意识心无法担任此诸功德,无力成就静虑之功德,因此需要修学制心一处之动中定力。待具备动中定力后,自然能于行住坐卧中,历缘对境而行思虑。
菩萨从初住位开始修学动中定力,并以布施、持戒、忍辱诸修对治贪嗔痴等烦恼而调柔心性。如是,一边调柔心性,一边饶益有情,一边修学定力,至五住位后,即具备静中思虑之能力。
静中思虑伴随定力之增长,自然生起看话头之功夫。看话头之功夫务必要以动中定力为基础,而能于行住坐卧中看话头、起疑情,甚至参禅!菩萨因为修炼动中定力,可于行住坐卧中制心一处,一心不乱,而一边修行动中定力,一边饶益有情,一边调柔心性。
同时菩萨要于禅定中建立正知正见,亦即从欲界定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以及四空定,诸等三界九地之境界皆悉意识心系缚于三界之实况。亦即意识心从欲界定到初禅,最高系缚之境界即是四空定。
菩萨于禅定中,从欲界定缘于五尘之境界至离欲发起初禅,即能从对五尘之有觉有观而入对五尘之无觉无观。然对五尘之无觉无观,仍有定境中法尘之觉知,则定境中法尘之觉知从二禅、三禅、四禅乃至四空定,有甚多深细内容之差别,即为三界九地中意识心之差别境界。菩萨定要了知意识心于三界九地中所有境界,如此才能于参禅中不落于以定为禅之过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