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号,来自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的全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特聘专家、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特约主讲人康尔在我校金花图书馆报告厅成功举办了《漫谈艺术与人生》讲座,和在场的师生共同探讨了如何“创作方法与创新思维”的论题。
在提问环节,我作为最后一名提问者,向康尔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我问艺术是否有高低。康尔教授哈哈一笑,说我给他挖了个坑。他坦诚道,艺术在创作者的修养、题材的选用等方面确实存在着高低。第二,我问到,艺术与哲学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他回答,哲学是艺术的指导思想,而艺术则是哲学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由哲学创造艺术,有时也从艺术中学习哲学。康尔教授的话语深刻而令人思考。没错,难道我们往往不正是从艺术中学习哲学的吗?无论是文学艺术、电影艺术,还是绘画艺术、音乐艺术,不都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哲理,无时无刻不教育着我们吗?他提到艺术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提升创新能力,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艺术教育有着唤醒创新意识,牧养创新精神;开发创新潜力,训练创新思维;认知创新规律,借鉴创新方法。哲学指导着艺术,而艺术又教育着我们,使我们领略到思想的魅力,指引我们向真善美前进。
康尔教授向我们提问,艺术是什么?他说道,艺术的本质是:对于有意味的图谋的尚美求新的表述,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艺术是换一种方式说话。最后他表示,艺术门类、品种都有其不可替代性。那么对我们来说,艺术又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我们往往认为,艺术是高深的,是除艺术家和伟人一般人所不能够妄谈的。其实不然,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亦是生活的主人啊。我认为,“有意味”指可以被人理解感受,“图谋”意指追求,“尚美求新”则是美和创造。“表”为看,“述”为说,让我们仔细想想,艺术的大厦不正是“看”和“说”这两方面构筑的吗?任何艺术任谁也脱离不了视觉和听觉的啊。至于所说的不可替代性,我想,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时代的不可替代性,除非我们创造出更好的,否则对艺术的放弃即是对生活的美的放弃。总的来说,艺术就是可以被理解和感受的,追求美和创新的看和听的方式与方法。
康尔突出讲授了他总结的四种创作方法:一是要“通中求变,继承创新”;二是要“跨界融合,集成创新”;三是要“师法自然,搜妙创真”;四是要“深究材质,挖井开荒”。简单来说,“通中求变,继承创新”意思是在对艺术方面非常了解,融会贯通之后,达到继承成果再创新的方法;“跨界融合,集成创新”意思是对多个艺术方面都有所了解,集和成就而创新的方法;“师法自然,搜妙创真”则指以大自然为师加以效法,学习他人的优点、妙处,然后再创造的方法;“深究材质,挖井开荒”是指对艺术认真研究的前期下,不仅要深入发掘可利用之处,更要开拓创新,将艺术补缺利用,发扬完善的创造方法。显而易见,无论是哪一种方法,我们都必须对艺术方面有着深厚的了解。只有怀技在身,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崭新的未来!
康尔教授还表示,“创作方法”原本是指导艺术创作、艺术生产的一套成熟的理论,但在现今社会,艺术的“创作方法”对于艺术以外其它领域的创造与发明,也能发挥借鉴与启迪作用。我以为不论是任何一门艺术还是其他的专业,都需要科学的指导,艺术创作方法也是基于科学的指导,所以对其他领域的发明创造,也是有借鉴和启迪作用的。比方说物理就分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侧重不同。现代艺术讲究大师和工匠,其实也没有优劣之分,没有工匠的基础,哪里来的大师呢,只是后来的重心不同罢了。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学习一点艺术创作的方法,这当然有助于我们对生活的审美,有利于我们辨识真善美,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正如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所说:“艺术教育需要重视艺术之于教育的本体价值,而本体价值一方面体现在通过学习艺术作品组织经验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改造和发展自己的经验;另一方面通过艺术的分享和交流来传承并改造我们的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