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我的理解是:“用假象迷惑敌人,但并不以制造假象为目的,而是充分发挥以假象蒙骗敌人的威力,由虚变为实,取得最终的胜利。阴阳相互转换,这一招特别地厉害。”
这就是三十六计的第七计―无中生有。
《老子》于第四十章说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无中生有”计名的由来。“无中生有”作为军事斗争中的指导思想,其实是通过虚实的相互转化,先用“虚”麻痹敌人,然后转“虚”为“实”,击败敌人。
无中生有,这个“无”指的是“假”,是“虚”。这个“有”指的是“真”,是“实”。无中生有就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实相互结合。在这种真假互交的事件中,是最容易造成敌人对战争情况的判断失误,然后行动失误,以至于最后在战场上失败。
“无中生有”可以分解为三步曲。
第一步:假装我方是正在进行着某某事情,让敌人误以为真。
第二步:让敌人识破我方所进行的事情是假的,掉以轻心。
第三步:我方变假为真,让敌方仍误以为假。
做好这三步,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第一:要针对于敌方指挥作战人物具有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特点;第二:待敌方思想混乱、迷惑不解之时,迅速变假为真采取有效的军事攻击,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隋朝末年,孟让十万人马造反,隋炀帝派王世充以都梁山为根据地进行镇压。然而,王世充却迟迟没有与敌人交战,并且声称部下有人逃跑,设法使敌人知道了这一个消息。孟让得知这一消息后,对王世充一直嘲笑和轻蔑。并且派人去攻打王世充的军队,王世充先是假装作战失败。然后,当孟让派军队四处围攻王世充的人马时,王世充开始四面反击,终于战胜了孟让的十万人马。
东汉末年,曹操将袁绍的手下审配包围在邺城,同时命令手下的士兵开凿了一条壕沟,开始的时候,非常浅,很容易就能够越过。审配看见后,感到很可笑,并没有派人去阻止。夜里,曹操命令手下士兵加紧开挖,一夜之间,挖了宽和深各两丈,决开了漳水来淹城。几个月过后,审配的军队在城中饿死了过半,对方只好投降,最后曹操的军队占领了邺城。
在这两例军事斗争中,真假共存、虚实相互结合,若一假到底,则事情是很容易被人察觉到的。先假后真,先虚后实,抓住敌军思想混乱之时,以出奇制胜的速度打倒敌人,这种军事指导思想是很容易使一方军队获得作战胜利的。
无中生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用在正途上是发明,用在邪路上则是害人。
空想、幻想、妄想,都是无中生有。有些人的成功就是建立在这种无限延伸的想象之中。从火、石器、历法、阿拉伯数字,到火药、印刷术、罗盘,再到物理、天文,数字的发明与发现,无一不是无中生有。
当“无中生有”被扭曲运用时,大抵是以两种恶出现。一是,捕风捉影,胡乱捏造罪状;一是,虚构故事,骗人以获取利益。
这 就是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