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志乱萃,不虞,坤下总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我的理解是:“敌人的作战思想乱入杂草,就无法预见军事斗争中的发生和发展。这就像河水高出地面随时都有决堤的危险,面对敌人的这种情况,我方就可以利用对方失去判断力和行动力的不利局势将对方一举打败”
这就是三十六计战胜计的第六计―声东击西。
此计名出自于唐代社佑编纂的《通典》:“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声东击西其实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做出错误判断,然后趁机消灭敌人的策略。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抗匈奴。为此,必须先打开南北通道。
地处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于匈奴,反对汉朝。班超首先决定平定莎车,拔除埋在丝绸之路南端上的这一颗钉子。
公元87年,班超率领于阗等国军队共2·5万人马决心南北夹击进莎车国,迫使其投降。莎车国王向北方的龟兹国王求助,龟兹国王亲自率领5万军队来援助莎车国。原先班超与于阗军夹击莎车国之势,反变成了莎车与龟兹的夹击。
在形势危急,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班超召集部将和于阗国王商议说:“现在我们兵力比敌人少,不如我们假装各自散去,于阗军队往东,另一部分人往西去,在夜里出发时把响动弄大一些。”
龟兹王听说班超军队撤退后非常高兴,亲自率领一万骑兵去西边阻挡班超,派八千骑兵去东边征讨于阗。班超听说大股骑兵已经走了,立刻密令各部,鸡叫时奔赴莎车国大本营。
莎车国见来了汉兵即时大乱,四散奔逃,班超斩杀敌人五千多人,获得大量牲畜财物。莎车国投降,龟兹等国军队也撤退了。经过这一仗,班超的名字威震西域。
“声东击西”的要点在于:东边要狠狠地造势,西边要暗暗地布置。
在战场上,一切都做好了准备的军队是不好打败的。可兵家之事,胜负往往是不定的。
声东击西可以制造假象使敌方军队混乱。本来不打算进攻东边,却要假装火力全部集中在东边,目的是为了进攻西边,却不显现出任何痕迹。这是战场上设计的一个大骗局,迷惑了对方,使对方在战场上做了无用功。假装显然可成为一门战场上的艺术。
要用一个字概括声东击西,便是“诈”字。
兵不厌诈,战场上没有谁会为了胜利与利益而讨厌诈骗的策略。人生亦如战场,也处处有诈,笑里藏刀、口蜜腹剑、阳奉阴违、两面三刀……仔细想想,围绕“诈”字运行的事物应该是有很多的,只是有人习惯,有人不习惯而已。
乱志乱萃,不虞,坤下总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最后声东击西能否取得成功,则要看敌人有没有上当。如果敌人的战场布局思维没有被扰乱,则此计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