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吕后是我国实行皇帝制度以来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太后;唐代的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慈禧是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在位时间仅次于康、乾;文明太后冯氏则是鼎鼎大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真正策划人,使这个由鲜卑族建立的国家空前强盛,而且加速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融合,为后世的统一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她本人从逆境中挣扎出来,走向权力巅峰的历程,对今人来说也充满了励志色彩。其人可谓是南北朝政权中的“无冕之王”。
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北魏王朝正值太武帝当政。太平真君十年,太武帝颁诏,命大将军冯邈带兵征讨柔然。大臣乙浑以冯邈是降将为由极力反对,左昭仪冯姑出面力挺大将军冯邈,太武帝最终决定仍由冯邈带兵出征。冯邈战败投降,大为震怒的太武帝派乙浑诛杀冯家老小,冯姑的哥哥冯朗也被赐死,冯朗的儿子冯熙因为逃到羌族部落,性命得以保全。冯朗的女儿冯淑仪几经波折,最终以带罪之身进入皇宫做了一个小奴婢。
少年冯淑仪聪慧机敏,后来成为了少年皇子拓跋浚的伴读。公元452年,年仅13岁的拓跋浚称帝,成为历史上的文成帝。冯淑仪被选为贵人,并最终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柔然进犯北魏,文成帝提出比武选将,冯皇后借机召回躲藏在羌族部落的哥哥冯熙。在比武大会上,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和冯熙脱颖而出,最终冯熙被任命为先锋,他率部与柔然军队交战,大获全胜,冯家兄妹终于洗刷掉了冯家的耻辱。文成帝打算兴建云岗石窟,得到冯皇后支持的昙曜最终领命开凿佛窟。文成帝驾崩,火祭之时,冯皇后纵身火海,幸被侍官李弈救出。在众臣的帮助下,冯太后一举铲除了阴谋篡权的乙浑。
少年献文帝继位后,冯皇后被尊为冯太后,首次临朝称制。冯太后在进行全面改革的实践中,并没有把孝文帝排斥在外,相反,她倒是尽可能让他参与,以便使孝文帝得到锻炼。正是由于冯太后的悉心培养,孝文帝才真正成熟起来,而且能够继承冯太后的改革事业,把“太和改制”推向高潮,这恰恰也是冯太后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成功之处。孝文帝拓跋宏,也的确是位聪明睿智的可堪造就之材。冯太后感觉孝文帝过于聪慧,担心日后对自己不利,便想要废掉他。但他对祖母太皇太后,没有丝毫的怨言与不满。也许是冯太后被孝文帝的态度感化了,也许是动了恻隐之心,她开始以一个慈祥的祖母的身份培养、训导这位雅有至性的皇孙。由于冯太后的亲自教育与监督,孝文帝手不释卷,刻苦读书,日复一日,孜孜以求,不仅对儒家经典的精奥谙熟于心,而且史传百家,也无不涉猎,成了一位颇有才学的皇帝。献文帝长大成人,冯太后还政于朝,开始全心教导太子拓跋宏。
公元471年,5岁的孝文帝拓跋宏登基,公元476年,冯太后二次临朝称制。冯太后是一位开明的政治家,她鼓励孝文帝矢志改革,富国强兵。在冯皇后的引导和全力支持下,孝文帝颁布实施了《三长制》和《均田制》。在这些改革措施的激励下,北魏王朝国力日渐强大,经济和文化都有了空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