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闻菩提以断“我见”与“我执”而断除烦恼之现行以求不彻底解脱,所依止者即谓“四圣谛”者。同样,真实四圣谛之法义核心即谓之“断我见、断我执”,若非如此,则非是佛陀所开示之四圣谛法。
四圣谛简谓之“苦、集、灭、道”,实谓之“苦圣谛、苦集圣谛、苦集灭圣谛、苦集灭道圣谛”。
何谓圣谛?圣谛是谓此谛之理,可令一切众生,超凡脱俗,可令一切众生,因修学四圣谛之理,而成为解脱之贤圣。故而修学四圣谛,即是要让众生超凡脱俗,成为解脱道之贤圣。
四圣谛首为苦圣谛,可谓言及众生有情之“病况”。众生有情于三界六道中轮转本身是苦。有何苦?苦圣谛依不同之标准将之列为三类,谓之三苦、五苦、八苦。因何分为三苦、五苦、八苦,亦就是说从粗糙观之,到细微观之,六道众生之苦显而有之。
所谓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因诸苦加行而苦,故曰“苦苦”;坏苦因爱乐终将坏灭而苦,故曰“坏苦”;行苦因诸行无常而苦,故曰“行苦”。于六道三界内,欲界所受之苦三者均有,色界所受之苦是坏苦和行苦,无色界所感受到之是行苦。
五苦即诸天苦、人苦、畜生苦、饿鬼苦、地狱苦,另有一种五苦即是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若将五苦第一生老病死苦拆成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分成四种苦,再加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即是八苦!亦是说由原来之三种苦,渐次愈来愈观察细致,最终观察至详细之内容,因此就可将三界之整个状况(病况),完全以苦圣谛之理予以验证。由于诸苦皆是世间可现前观察之苦,无有其他法可超越诸苦,故名为“苦圣谛”。
而于诸苦之中,五盛阴苦(又作,五阴盛苦,五阴炽盛苦)为苦中之苦,是为最苦,因人之存在本身为苦。如此,凡有生命之众生,五阴盛苦在所难免。释家思想视五盛阴苦为最苦,而非以最苦为五盛阴,故《心经》有言:“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在明了众生有情皆苦之“病况”,则需探明“病因”,此谓之“苦集圣谛”。因为世间诸苦之存在,众生才会不断地造作种种恶业,导致未来生承受种种苦,于是无法了生脱死。会有种种苦之发生,乃是有五阴身之缘故,因此方会不断造业、不断受苦。因此,了知诸苦聚集之原因乃是五阴身不断出生之缘故,名为苦集圣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