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于七住位证得阿赖耶识心体后,即能证得阿赖耶识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其所得智慧称为本觉智,又称为根本无分别智。
所谓之“根本”,即谓阿赖耶识乃是五蕴之根本、出生五蕴之根本、五蕴空相之根本。因为阿赖耶识本身与所生之五阴十八界和合而呈现般若空,般若空即是五蕴空相之根本。
而所谓之“无分别”,即谓阿赖耶识出生六识觉知心,六识觉知心藉由五根触五尘现起而分别六尘境界,而六识心恒于六尘境界中见闻觉知,恒于六尘境界中分别了知;而阿赖耶识本身藉五根触五尘出生五识,藉意根触法尘出生意识,呈现内相分令六识心来分别,可自己却恒不与六尘相应,不于六尘中见闻觉知,亦即恒于六尘中如如不动。此第一种不分别。
第二种不分别,是谓阿赖耶识将其所含藏之五蕴十八界功能种子,按照业种内涵而变异成熟六道有情之五蕴身时,并不分别其所出生之六道五蕴身。阿赖耶识对此悉不分别,而是完全如实按照业种的涵而变异成熟。同时,阿赖耶识与所变异成熟之五蕴身于一起运作时,亦恒不分别五蕴身是我。
因为如是不分别,行者亲证此种不分别之实相境界,故称根本无分别;而行者证得阿赖耶识此种无分别之智慧,故称根本无分别智。
根本无分别智所证之物即谓阿赖耶识本身,而由意识具足分别心,亲证阿赖耶识后,分别阿赖耶识诸等法性。因此,乃是由意识证得阿赖耶识后,才能得此根本无分别智。
而根本无分别智并非谓意识心能于五尘不分别。因为意识心虽于五尘不分别,但仍然于定境法尘中了知、分别,因此意识心不于五尘分别时,并非无分别智。因为意识心之体性乃是永远分别,同时意识心能够分别所有诸法皆是缘起性空、缘生缘灭。
意识心因为能够观察一切法皆是缘生缘灭、缘起性空,因此不去分别诸法,而一律以缘起性空等视之。然此智慧并非无分别,因为纵然所有诸法皆是缘生缘灭,皆是缘起性空,但意识心仍然以其分别之体性分别一切法缘生缘灭、缘起性空,因此意识心能证得一切法皆是缘起性空而不分别,不贪爱、不厌离,如是并不表示意识心具备无分别智慧。因为意识心仍然是以其能分别之体性分别一切法缘起性空。
因此,根本无分别智并非是谓意识心于五尘不分别,或谓意识心因为了知一切法缘生缘灭后,而于一切法不分别取舍,而是有一本不分别之心能生万法,此即法界实相,其被能分别之意识心证得,现见如来藏本不分别,因此生起法界实相智慧,此称证得无分别智。
根本无分别智即是本觉智,而根本无分别智又称总相智,亦即行者证得阿赖耶识后,于阿赖耶识与五蕴运行之相貌必然了知。亦即是说,证得阿赖耶识者,必然能了知阿赖耶识于五尘中、六尘中如如不动之不分别为何;必定能了知己身之阿赖耶识、众生有情身之阿赖耶识,仍以如此不分别方式成就六道有情之异熟果报。此即行者首个必定能得之智慧,故称总相智。
总相智同时又称般若实相智,般若即谓中道,亦即具备中道法性之法,乃是一切诸法出生之实相。因此般若实相智即谓亲证一切诸法出生之根源,此根源法本身具足中道性,此中道性本身不落于断灭无、不落于三界有,却能不断出生一切诸法。因此行者能依止于此根源法之中道性,而观察一切诸法皆由此具足中道性之法所出生,且被出生诸法依止于所出生之心体,仍然不生不灭。由此智慧之现观,即谓般若实相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