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闻菩提之初果与二果,亦谓声闻菩提以四圣谛为主旨、四念处观为观行法门、以八正道为实践方法,进而观察蕴处界,了知蕴处界之虚妄后断三缚结而成就初果须陀洹。初果须陀洹于人间舍寿后,即可在欲界人天之间七次往返,而得究竟解脱。初果人薄贪嗔痴,则成二果斯陀含,如是舍寿后,于欲界人间一次往返,而得究竟解脱。
二果斯陀含人思维迈向三果之法,思维之结果即是需断五下分结,亦即断贪、嗔、我见(身见)、疑见、戒禁取见。
首言贪。贪者,世间五欲最为粗重,五欲中男女性欲贪最粗重,只要断除男女性欲贪,即可发起初禅。断除男女性欲贪所发初禅者有二:一曰刹那间遍身发,一曰运运而动。
所谓刹那遍身发,即二果人薄贪嗔痴之时,性障(五盖)消除彻底,因此在某一时节因缘之下,于行住坐卧中,色界天身于欲界身中就会自然现起。此时色界天身犹如一层薄膜,内里如云如雾,无有粗重之五脏六腑;六识中少了鼻识与舌识二识,由鼻、舌对应根、尘、识之含摄,则十八界少了六界,成为十二界;身体(薄膜)之每一毛孔,皆内外相通,由此产生乐触。由此二果人继续观行此理,发觉原来断除男女性欲贪即可发起初禅。
所谓运运而动,则约有两类:一曰从会阴发起,一曰从头部发起。若从会阴发起,则多能渐遍全身;若无法遍全身,则是性障之断除非是彻底,应决然消除,否则初禅退失。若从头部发起,则多无法遍全身,其性障亦断除相当不彻底,应决然消除,否则无法遍全身。因此断除欲界之男女性欲贪,即可发起初禅。
有上可知,解脱道之声闻菩提中,有证初禅之凡夫,无未证初禅之三果人。
再言嗔。嗔有欲界嗔、色界嗔,欲界嗔中有口行、意行及身行之嗔,应皆断除;色界中无身行口行之嗔,可还有意行之嗔,应予断除。
后言三果之三缚结。其与初果之三缚结,内容有些许差别。初果之三缚结,谓欲界之法;三果之三缚结,是谓色界之法。
若了知以色界之意识觉知心为真实我为虚妄,也知以色界之天身高广庄严声音微妙、有诸乐触为真实我亦为虚妄,如是二者皆明皆断,则谓欲界、色界之身见(我见)皆断;能于身见之断除而心得决定,检择诸方大师,于断五下分结之理心不生疑,则疑见断;能了知于证三果所施设不如理作意之戒禁,与证三果无关,并依理断除,则断戒禁取见。
如是,贪、嗔、我见(身见)、疑见、戒禁取见之五下分结皆断,当即成就三果阿那含。成就三果后,即可争取色界之究竟解脱。
成就三果阿那含,即往四果迈进。首应思量,四果所应断烦恼为何?是谓“五上分结”。
何谓五上分结?即谓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
色界之中,色身高广庄严声音微妙,且有微细之乐触,但其究竟非真实常住之法,若不断除,则无法转人无色界。而进入无色界境界后,依然要观察无色界之意识觉知心依然存在,既然觉知心还在,则不寂静,即需断除。
至于掉举,是谓“心于境不寂静”。无色界中,依然有意识觉知心之存在,则必有法尘在,则依然境界不寂静,故仍需将掉举断除,否则无法取证四果。
再言慢。色界三果人因何起慢?非是因其色身高广、财富丰饶、种性尊贵等而起慢。然声闻释家思想所谓之慢是谓乐于自我存在,亦即意识心乐于自我存在而不肯退失,导致轮回三界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