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王朝在五代乱世也可谓之强盛,但这绝不仅仅是领导者的励精图治之功,与其背后的“助手”的“智囊团”自然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他们就是后周的两位名相,也是五代时期两位名相。这两人就是王朴和魏仁浦。
先说下王朴,这位后周宰相之所以“牛”,除了自身才能,主要还与宋太祖赵匡胤的一句话有关——“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话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登基后,一天路过功臣阁,风吹开半边的门,赵匡胤正好面对殿内王朴的画像,他竟肃立不动,整理御袍,肃然鞠躬。左右侍从问道:“陛下贵为天子,他是前朝的大臣,对他的礼遇为何如此之重?”赵匡胤以手指袍说:“如果这个人还活着,朕不能穿上这件黄袍。”由此,可见王朴这位宰相的威仪与刚直。
王朴,字文伯,是五代后周世宗朝的枢密使,主管军事。他是后汉的进士,虽是文人出身,却处处透着武人的果断与刚强,与世宗柴荣非常对胃口。柴荣是英武皇帝,志气高远,胸怀天下,慨然有统一之志,但身边的大臣却不给力,多是见风使舵之辈。可王朴不当骑墙派,立场鲜明,力挺皇上南征,在与大臣争事,他正色高谈,话锋犀利,当时上朝没人敢接他的话茬。在南征事宜上,王朴积极为皇上制定征战方略、作战计划等,很得世宗欣赏,将他由四品的谏议大夫提拔成地位更加尊贵的散骑常侍,充端明殿学士,还兼开封府的主官,后至枢密使。
王朴才四十五岁就猝死,这让周世宋柴荣极为伤心,数次恸哭不止,之后又让人画了王朴像,挂在了“功臣阁”中。
再说魏仁浦,这个人的最大优点就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有一种实干精神,他办事效率高,素有浩气在身,有人评他为“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魏仁浦尤受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的重用,官至宰相,为后周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晚年遇上“陈桥兵变”,他虽竭力想保住后周政权,但终因势单力薄,以失败告终。他身处乱世,尽显忠良,后期奉事宋朝也是出自为国为民的衷心,他对后周政权一片忠心,晚年陷入深深的自责,孤独寂寞,异常怀念先祖,不幸染疾而死。他是那一时代少有的尽忠之臣。后人都称他为“寂寞的魏仁浦”,就是因为他一生尽忠尽职,不同流合污,尽显一代忠臣风范。
魏仁浦具有极高的品德,尤其以大度为后人称道。后汉隐帝的宠臣贾延徽利用受宠之机,诬告贤良,因此还被后汉隐帝称为“谏臣”。贾延徽和魏仁浦曾是邻居,他想强占魏仁浦的房地,于是他多次向后汉隐帝说魏仁浦的坏话,差点儿给魏仁浦招来杀身之祸。后汉亡后,有人将贾延徽交给魏仁浦处罚,魏仁浦却说:“乘人之危于乱世报私怨,我是不会做的!放了他吧!”他的手下都称赞他的大度。
魏仁浦出身贫寒,历经乱世风云,饱尝战争之苦,因此很懂得爱护百姓。在平日的生活中,他总是节衣缩食,把余下的钱粮捐给军队或百姓。因此在百姓们心中,魏仁浦被奉为“可亲可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