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闻人初禅发起有五支功德,觉、观、离生、喜、乐,喜和乐是谓初禅发起之时有境界受。是因色界之五阴于欲界之五阴身中发起,色界之五阴微细,欲界之五阴粗重,两者相合于一身中发起,彼此相触而生出乐受,心喜与身乐同时发起。之后则出现十六种乐触变化之现象(十六触生触曰初禅),此为未曾体会之上地境界,故而知见不足之行者会心生大惊怖。
初果断我见,二果薄贪瞋,然初果、二果于声闻法中仍非真正之圣人,只能是预入圣流之“预流果”。是因初果与二果人欲爱未断,尚未解脱于欲界,仍会往返人间,因此要从证得三果出离欲界后,方为真正之圣人。
三果人则如出弓之箭,直射解脱,不再回头,因此三果人又作“不还果”。此即佛陀于《杂阿含经》中所开示:“离贪欲,心解脱,得身作证。”此即谓三果人已然离开欲界之爱,心善于解脱,故而又作心解脱,又因发起初禅,有境界受之原因,因此得以自身作证。
然末法之世,多有人以禅定为证果,或以苦行、降伏欲界爱为证果,然若无断我见之先决前提,另诸修行不过凡夫行、戏论行罢了。因此亦而知,初果人依然贪着欲界法,其虽为尚未断除欲界爱之人,然不可不敬其为须陀洹人,否则毁谤贤圣耳。
初果人断我见后再断欲界爱,而能淡薄降伏欲界爱,而成二果斯陀含人;二果斯陀含再断欲界爱,就成三果阿那含人。因此从初果至三果,是减少之法而非增加之法,是欲界爱贪着越来越淡薄之法,而非越来越深重之法。
三果人断三缚结,以及欲界之贪、瞋,合称断五下分结。随行者对于五下分结断除之程度,以及初禅发起证量、福德之高下,使得三果人之证量有所差别,导致未来有不同解脱时节。因此同是三果人,其中却有五类七种之差异。
第一曰中般涅槃,是谓此三果人在此生结束中阴现起后,从而将其未入涅槃之理思维明了,而断五上分结证四果阿罗汉,故入涅槃;或中阴身现起一段时间后,断尽五上分结而入涅槃;或下世投胎之前,断尽五上分结而入涅槃。此一类三种三果人,其根性最为猛利,因为其本来之修证,就已接近四果。
第二曰生般涅槃,是谓经过中阴后,下生投身五不还天,方才出生,便有能力断尽五上分结,而入涅槃。
第三曰无行般涅槃,是谓升至五不还天后,历经时间,方才断尽五上分结,而入涅槃。
第四曰有行般涅槃,是谓升至五不还天后,不但历经时间,且需努力修加行,修有功用行后,终于断尽五上分结而入涅槃。
第五曰上流处处般涅槃,此类三果人,其定力、慧力不够,根器较钝,因此不能往生于五净居天,而是先要生于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最后再生色究竟天,甚至需生无色界之四空天,如此一天界接连一天界体会诸天之境界,最终于最后一天界舍报之时,方才入涅槃。
声闻三果人虽说不还欲界,然声闻菩提之修行,重在断三界爱现行之行为,而不重视断除过去世隐藏之习气种子。因此说,不只初果人、二果人会有依贪、嗔、痴所发起之行为,即使三果人,还会有习气种子之现行。然此习气种子现行之行为,是仅止于习气之现行,此为欲界爱已经断尽之缘故。甚至四果圣人亦会有依贪、依嗔而起之习气行为,此非是谓阿罗汉还有应断而未断,而是往世习气种子并不障碍其入涅槃。
声闻菩提之修行,无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其背后皆要先以断我见为先决前提。断我见,则需依凭深信佛所说涅槃之中有实际、清凉,有本际、非断灭,因此决定心、信心具足,方能渐次断除四果之住地烦恼,而不于外于内有所恐惧。此是佛于《杂阿含经》中所开示“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之理,如此才能断我见,“不坏本际、不动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