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小议华阴老腔的现状和传承困境
2016-10-30 22:58 学生记者 徐秋菊 

   在连续走访了十多位华阴老腔的表演者之后,终于认识到老腔文化遗产传承的艰难和局限,种种重压之下,却又深感传统文化的传承之必要。
  第一,华阴老腔兴于华阴,却也受限于华阴。众所周知,华阴老腔有两大特色,其一是它华阴口音的唱腔,使得老腔雄浑有力,高亢有韵律,但这也是华阴老腔仅仅局限在陕西难以走到全国的原因。华阴口音不是全国人民都能听懂的语言,如果说音乐或者艺术不必强求字眼,那么华阴口音至少阻碍了华阴老腔在全国的发展和传播。
  第二,老腔的表演形式都取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表演起来自然而充满生活的淳朴。可是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当地人口并不算多,许多年轻人由于常年在外华阴口音并不纯正。纵然华阴口音是每一个华阴老腔表演者的骄傲,但是受访的表演者也在多次强调:“我们如今开班招生并不强求华阴口音的,也不一定只要华阴人。”受访者说这句话的时候,眼里完全不现起初说“华阴口音是老腔的特色”时的神采,辛酸和无奈难以道尽。华阴老腔起源于百姓日常生活,这就在新式艺术传播中遇到了两个问题。首先是农村人口渐渐涌入城市,无论是生活习性还是语言发音都难以保存华阴老腔原本的特色。其次是老腔的舞台表演形式往往自在活泼,表演者自己的可发挥省强,然而如今的表演形式却广受限制。
  第三,是要骄傲的灭亡还是选择和现代音乐相融合,这是华阴老腔在传承中无法避免的问题。由于现代音乐发展的完善性和观众的欣赏角度,和现代音乐相融合,几乎已经成为华阴老腔必须面对的问题,而这也被大多数观众所接受。融合固然是正确的,但在融合中如何把握老腔的原汁原味、如何在现代音乐中体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正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第四,地域性口音的表演形式并不只是华阴老腔一种,但为什么地域性口音仅仅盛华阴老腔的瓶颈呢?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博的多民族国家,口音尤其在戏曲的发展上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状态,作为国粹的京剧、扮相精致的越剧等等他们都成功了,走出了地区的限制儿记录全国的视线,不少戏曲爱好者为了学习某一种戏曲而需要重新学习一门语言也义无反顾。那么为什么华阴老腔没有这样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呢?这是由于华阴老腔自身的不成熟和本身的学习难度。在采访中,我们知道华阴老腔的起源——皮影戏是一个需要苦心练习多年的技艺,受访的艺人告诉我们,自从十七八岁开始学习老腔,老腔已经成为自己一辈子的生命,这句话使我意识到老腔确实不是一蹴而就的技艺,而且一门需要沉淀,需要苦心孤诣来长久坚持才能略有所得的艺术。接受采访的表演者告诉我们,老乡,之所以还不被全国人民所接受是由于它本身的粗糙性,但是任何一门艺术,都是由粗糙逐渐发展为细腻的,老腔需要这个从粗糙到细致的时间和过程,然而现在生活的快节奏未必能给老腔这个渐变的时间
  第五,老腔的自闭性也是老腔发展缓慢的原因,再换一老强的整个表演中,其精致的乐器也成为它的一大亮点。而这些乐器普遍是由艺人自己手工制作的,他们精致并且适用于老腔的演奏,却也只适用于老腔的演奏。老腔对于团队的协调配合有非常高的要求,这也是艺人常年一起练习才回有的默契。其二,华阴老腔的表演形式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表演者大多穿着自己做的褂子,表演动作并无一定的规范,发挥性很强,这也是人们长期钟情于华阴老腔的重要原因。可是老腔想要走出华阴,进入全国人民的视线,就要登上大舞台,老腔会否固步自封?
  现代音乐冲击之下,华阴老腔将会何去何从?类似老腔一类的传统文化已经到了必须改革才能传承发展的重要时刻,壮士断腕固然疼痛,可是不改变就难以继续生存。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如果华阴老腔既不能跟上现代音乐的潮流,又无法保持经典民俗的特色,势必要在转型和怀旧的冲击下淡出观众的视线。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