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出现,世界上各个国家间的联系日渐密切,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普及,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国籍、民族的人们被互联网联系在一起。当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小,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也随之越来越深。当施加在个体身上的影响叠加在一起,我们便得认真严肃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给出的答案是”’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
拒绝或远离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是人类趋同排异的天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对“异”的态度从惧怕到接受,从整个人类群体看,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对各个民族来说,这种“一个世界”的理念难免会对传统民族的概念造成冲击。但从根本上分析,所谓“发展”正是在说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一个变化过程。改变是发展的第一步,一个民族有了接受改变的勇气才能拥有迎接光明未来的前提,才能与“永恒”相对永恒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的民族文化在某种意义上都具有独特性,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客观因素导致各个民族的文化各有特色,在历史长河滚滚巨浪的淘漉下保存到如今的必然称得上先辈在与自然抗争中经得住检验的“智慧结晶 ”。在文化产生初期,必然伴随着社会活动的震荡,一个民族自身所承受的所有苦难和不安才能孕育出属于这个民族特有的文明和精神,这个阶段驱除其他民族文化的干扰是重要的。当文化已发展到了某种稳固的形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必是自取灭亡。这个时候。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就需要转变了。一个事物发展的局限在于其本身是“一个事物”,“世界村”概念的提出也是对民族文化发展的一点启示,孔圣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发展民族文化时,博采众长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利大于弊,意味着有利也有弊。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国家通过电影、书籍等软文化对我国进行持续性意识形态的渗透。暴力文化、色情文化、毒品文化对青少年身心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荼毒,校园暴力频发由某些影视作品催生、煽动,但归根溯源问题产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即使全面禁止了外来影视文学作品,校园暴力的悲剧依然存在,因为事件产生的根源不在于“外来”文化。
国际化的今天,我们可以接触、了解世界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注重知识和创新,在困难中冶制寓言的犹太民族,隐忍并不断学习其他民族的民族文化壮大自身文化的大和民族,即使绝望也始终秉持希望的爱尔兰民族等,每种民族文化都生长在自己的土壤,被岁月浇灌,被时间历练,民族文化的这种特点也注定了民族间的学习只能借鉴不能照搬。
在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中,树立自己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同时继承和创新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特点,是维持文化多样性,保持文化地位和特色的理论性举措。不得不承认,美国所宣扬的对各个民族的“包容”是这个国家的伟大之处。不干涉,不打扰,尊重并且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才能真切地彰显一个民族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树立名副其实的大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