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南北朝历史上也有两位非常类似的英雄,看成绝代双雄,如果没有这两个人,南北朝历史将乏而无味,这就是南北朝末期两大军阀高欢和宇文泰之间的五次争霸战争。
南北朝的战争尤以这两人的较量最为精彩,双方互相攻伐,许多战役堪称经典,当时高欢掌东魏大权控制关东地区,宇文泰掌西魏大权控制关西地区,两人都有一统天下的野望。高欢与宇文泰的东、西魏战争自小关之战开始,揭开了序幕。
西魏大统三年正月,东魏高欢西征,占据了汾水入黄河的龙门,继续沿黄河河套南下,直逼长安宇文泰。宇文泰以弱胜强,出奇兵一击定大局,首战告捷,取得了东、西魏交锋的第一次胜利。小关之战是宇文泰打的最精彩的战役,堪称古代运动战的典范。
同年,东、西魏又爆发了沙苑之战。宇文泰率12员战将伐东魏,兵至潼关,旋即派于谨为东征先锋,活捉东魏守将高叔礼,俘获东魏陕州刺史李徽伯、恒农守将高千及守军8 000多人。高欢气恨交加,几乎全军覆没,宇文泰全胜而归。沙苑战役的意义在于彻底断绝了高欢吞并西魏的可能,奠定了宇文泰的权威地位,战后他被封为柱国大将军,政治威望与日俱增,此后双方以拉锯战成为主要作战方式,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接着便是河桥之战。西魏沙苑之捷后,士气高昂,主动出击,进入外线作战,一举攻下了河东的蒲坂和洛阳的金墉城。不过这一次双方打了个平手。
双方经过五年的相持,东魏孝静帝武定元年,再燃战火,这就是著名的邙山之战。战争的起因是东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之妻为高欢之子高澄调戏,高仲密怀恨在心,投降西魏。这次宇文泰的西魏中军、右军联合击败东魏,俘虏高欢所有步兵,而左军失利,东魏骑军开始反扑,西魏不敌,最终战败,只得引兵退回关内。
邙山之战虽败,西魏耿令贵、王胡仁、王文达等三名将领仍因功受赏。宇文泰从此广泛招募关中豪强充实军队,并创立府兵制,藏兵于民,一旦需要随时可以调集。同时改革官制,使实力大大加强。
事隔三年,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又爆发了玉壁之战。这年十月,高欢再次率十万大军围攻西魏的玉壁,要拔除西魏在汾水下游的重要据点。结果西魏获得了保卫战的胜利。回到晋阳不久,高欢就病故了,时年五十二岁。
玉璧一战,是南北朝历史上最艰苦的攻城战役。高欢用尽当时所拥有的一切攻城技术,却始终不能破城。这一方面是西魏守将韦孝宽在防守上很有谋略,玉璧城中兵民团结一致;另方面是由于高欢选择冬日攻城,气候寒冷,士兵又缺衣少食,给攻城战造成许多客观的困难。
高欢病亡后,侯景叛降,东魏由高欢之子高澄接掌大权,双方仍时有攻战。而后侯景乱梁,南朝衰颓,东西魏两虎这才罢战,转向梁朝扑食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