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来自中国的女留学生杨舒平在美国马里兰大学2017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一段演讲火了。在演讲中,她说:“当时在国内每天出门都要戴口罩,来到美国才呼吸到又甜又新鲜的空气。”
这段演讲经过网络传播后,引起了热议。在众多网友对其口诛笔伐之后,得知情况的一些中国留美大学生也纷纷摆明了立场,谴责杨的同时顺便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5月22日晚,杨舒平改掉了自己的微博名并删光之前所有的微博,发文致歉,称自己深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愿为国家做贡献。同日,昆明官微对此事件回应表示:“这锅我们不背!”2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表看法说:“任何中国公民、对于任何事的表态都应该负责任,不仅是有关中国的问题,对任何问题都应该如此。”
为何这则演讲能够快速蹿红,牵扯海内外网友甚至上达外交部的视听?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事件又反映了什么样的真相呢?或多或少涉及到这件事的多方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国家政治层面又该如何解读?我想这些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她说美国的空气“甜又鲜”,事实果真如此吗?美国环保部对于化工等重污染企业限制十分严格,众所周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其早已把生产厂间转移到了新兴国家,对于空气治理的理念也十分先进。美国空气质量的标准较中国更低,中国不时还被报空气监测掺假、造假,所以整体来说,美国的空气质量确实要比中国好很多。据网上消息,去年美国空气质量全球排名43,而我国倒数第二。
网络上对于杨的谴责,也大多集中在她当初生活着的家乡昆明。我们知道昆明四季如春,环境宜人,断不会如她所言“出门必须要戴口罩”,更不会随随便便“生病”。她试图以中国留学生的身份代表整个中国去捧美国的“香脚”,以“莫须有”的理由偏概全、点作面,中国人民决不答应!
这则演讲为何能够迅速蹿红?我想不仅仅是本身敏感的言论,更因为杨舒平在国人心目中无形代表的是中国留学生这一群体,如果发表演讲的是一个美国人,我想很难成为一个热点。随着我国十多年来的飞速发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开始抬头,国人重拾自信力,对于这样“辱华”的言论,自然不能无视。也正是因为国家的强盛,其他国外留学生出于对国家的认可,出面“力挺”祖国,至此国内外舆论合成一势,马里兰大学终于发声,甚至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也在例会上表达了明确态度。看似“杨舒平演讲”事件只是简单的舆论热点,但使得舆论发酵的真正因素是国人对于国家的关注和认可,以及初露眉头的了解国际的民望。或许可以这样讲,网络的普及、交通的便利,国人已经不满足于国内,更希望把视野伸到国外。这是国人文化自信回归的必然,当优秀的国人在世界真正站住了脚,彼时也就是国家实现伟大复兴的时候。
伟人毛泽东在延安的文艺座谈会上说,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杨舒平为何要作这样的演讲?这是偶然还是时下的必然?这则演讲是由哪些“因”种出的“果”呢?通过了解,杨舒平是马里兰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成绩优异,贬低中国对她来说有什么好处吗?无疑通过这种“贬己扬他”的方式,她可能得到一些美国人的“欣赏”,有助于她融入美国社会,但一个没有国家脊梁的人,又有谁真正看得起呢?不得不说这种行为非常短视,不惮以危言耸听的谎言来希望得到美国社会的认可,然而这种诋毁经不起现实的检验,是以远在美国的她发文致歉。
杨所在的马里兰大学,又是怎样的一所大学呢?据网友查证爆料称:1.杨舒平在日常戏剧创作中也要从政治上抹黑中国;2.杨舒平背后的马里兰大学竟是与美国情报部门最紧密的大学,没有之一,甚至超过西点军校;3.马里兰大学长期向中国培训、输送了仇和、张千帆,等西化、推墙官员和学者。可以说,杨舒平的言论决不是偶然,而是非杨舒平就有刘舒平、王舒平的必然。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培养人民对于国家的认可,不惜以赤裸裸的谎言欺骗、洗脑。日本的课本至今不愿承认侵华历史包括南京大屠杀,原因就在于此。对美国而言,情报、反华、反共的工作是维护其社会思想的必要部分,显然是对它有利的。中美思想的分化以及核心利益的冲突,是最终导致“杨舒平演讲”的根本原因。
最后,在此次事件中,杨舒平个人、留美中国学生、中美网友群众、马里兰大学官方、中国外交部,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看待呢?
对于杨舒平,我认为不应该将其作为一个标志——崇洋媚外者来谴责。其实,她将演讲词写得圆滑、隐晦一点,也不会激起众多中国网友的强烈不满。杨作为一个个人、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我们应当对其抱有同胞的宽容。在法律上,在判刑之前不论如何铁证如山,如何受世人谴责,都只能当做嫌疑人,依然享有基本的公民权利。何况杨在一定程度也反映了事实,她同样喊出了部分被忽视的国人对于国内环境质量亟待改善的呼声。在其演讲当中,也并非没有提到美国的缺点。没有一个是能够被完全否定的,即便说杨的心中的确没有一丝爱国之心,那么她的父母、我们这些同胞难道能够脱离责任吗?我们明显没有营造出一个让所有人热爱祖国的氛围出来。
对于中国的留美学生,他们有些人甚至是杨舒平的同学、校友。他们发布到网络上的视频纷纷反对、批评杨,他们自以为站在了公正、客观的一方,在心中还庆幸自己“政治正确”。他们没有错,声张自我以及很多留美学生的立场,但令我悲哀的是,没有人敢于站出来为杨舒平发声,没有人去帮助她度过这次难关。毛泽东说只有当世界的阶级被消灭了,才有人类之爱,但倘若人与人之间都没有爱,彼时的人怎么会有人类之爱呢?恐怕是自欺欺人的虚伪罢了。
中美两国网友的态度几乎是一面倒,少许不同的声音也淹没在了广泛批评的浪潮中。不仅中国人对于美国有着认知的需求,奥巴马“重返亚太”以来,中国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美国人的注视。杨舒平在毕业典礼演讲中面对着的不光是老师和学校相关负责人,还有完成高等教育的拥有判断力的高材生们。换位思考,一个人对于自己的国家如此不友好,又能收获什么样的人的尊重呢?
事后马里兰大学官方发出申明:“作为一名顶级的学生,杨舒平被我们学校委员会选中在5月21号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她表达了对于有机会在美国和马里兰大学学习的感激,并分享了她对这段经历的想法。对于杨舒平分享其观点及独特见解的权利,我们学校自豪地表示支持。我们也对她在这个欢乐的场合发出她的声音表示赞赏。”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一句被无能之人常常用以安慰自己的话:“存在即合理”,尤其是在盛行中庸之道的中国,我要说:存在虽然合理,但并非正确。任何人都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其他人,同样拥有质疑和批评的权利。马里兰大学官方无形中扯起了自由和民主的大旗,但这种惯用伎俩我们国人还见得少吗?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今年5月11日做客人民日报客户端说:“美国的教育绝对不比中国好,因为美国整个的社会是一个放纵的社会,它的好处是他容易促进一个人个性的发展,可是走得太极端了。”杨舒平讲到只有在美国她才感受到民主和自由,然而这种自由是放纵,这种民主是错误思想滋生的土壤,是决不让人羡慕的。外交部发言人用近六百字回应了记者对此次事件的提问,核心内容是“负责”,也许,这就是中美最大的区别之一。
21世纪以来放眼世界,中东和非洲战火不断,恐怖袭击在欧洲屡禁不绝。有人说:“你不是出生在和平的年代,而是一个和平的国家。”
祖国伟大而谦和,让人以为现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和平让国人忽视了战争的残酷,也让国人忘记爱国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很多人喜欢上了当所谓的“世界公民”,自以为有一种优越感,却不曾感激祖国赋予了你一切。
曾经让我们为之自豪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现已去世18位。未来的我们又是否能够有前人一般的能力和精神,拿起新世纪改革开放的接力棒呢?须记得,打铁还得自身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