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我的理解是:“当敌方的内部发生众叛亲离、分崩离析之际,我方应该静观其变,等敌方内部发生内讧和分离。那时敌人必定会穷凶极恶,互相残杀,这样敌方必定会自取灭亡。所以《易经》豫卦里说:顺应敌情发展做准备,利用敌方发生的突变事件,可以趁机取利。”
这就是三十六计第九计―隔岸观火。
此计名源自于《孙子·军争篇》:“以治待敌,以静待哗。”
“隔岸观火”中所包含的道理和“坐山观虎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等成语揭示的道理是一致的。
敌方内部分裂,矛盾激化,水火不相容的时候,我方不能够操之过急,免得对方暂时联手对付你,正确的做法是静观其变,待对方互相残杀,力量削弱甚至是瓦解。
袁绍临终之时,立三子袁尚为大司马将军,其长子袁谭深为不满,欲与袁尚一争高下。恰在此时,曹操进攻黎阳。袁谭迎战大败,派人向袁尚求救。袁尚只拨五千兵相助,且在半路上被曹军全部截杀。此后,袁尚不再增派援兵,意欲借曹操之手除掉其兄。袁谭大怒,便欲投降曹操。消息传到冀州,袁尚担心袁谭降曹后并力来攻,便亲自率领大军去黎阳救助袁谭。袁谭闻讯大喜,遂打消了投降的念头。不久,袁熙、高干也领救兵来到黎阳城下。四支兵马并在一处,仍然不是曹操的对手,黎阳很快就被曹军攻破。袁氏兄弟与高干只好弃城逃走。曹操引兵追赶,连日攻打,一时之间难以奏效。这时,谋士郭嘉向曹操献“隔岸观火”之策说:“袁绍废长立幼,而袁谭、袁尚二人势力相当,各树党羽,互相争斗。如果进攻太急,他们就会团结一致对付我们;如果暂缓攻击,他们之间就会相互争斗火并。我们不如举兵南向,作出南征刘表的姿态,以便等待其内部发生变乱。当其内乱发生后,再进击他们,可以一举而平定河北之地。”曹操认为很有道理,事情果如郭嘉所料,曹操撤军不久,袁谭与袁尚果真大动干戈。袁谭敌不过袁尚,便派人向曹操求救。曹操乘机挥军北向,首先打败袁尚、袁熙,后又消灭掉袁谭和高干,从而一举平定了河北。
袁熙、袁尚被打败后,被逐出冀州,几经周转,终于率领着数干人逃向了辽东。曹操并不去追赶,而是退军易州,按兵不动。大将夏侯说:“辽东太守公孙康,久不宾服。现在袁熙、袁尚又前往投靠,必为后患。不如乘其未动,火速往征。”曹操笑道:“用不着劳烦诸位虎威,几天之后,公孙康定会自动将二袁的脑袋送来。”众将都不相信。然而,不久之后,公孙康果然派人将袁熙、袁尚的首级送到。曹操大笑道:“不出郭嘉之料!”事情正如郭嘉分析的那样,公孙康听说袁熙、袁尚将要来投,当即与手下人议定:若曹操前来征讨,便留下他们,合力抗曹;否则,就将他们赚入城中杀掉,献给曹操。
这是因为,当年袁绍曾有着吞并辽东之心,公孙康不仅一直耿耿于怀,而且也担心袁氏兄弟前来投靠是假,欲鸠占鹊巢是真。而袁氏兄弟也的确如公孙康所担心的那样,企图寻机杀掉公孙康。所以,当细作回报说曹操屯兵易州,并无下辽东之意时,公孙康立即设计将二袁杀掉,并且派人将首级送到易州。
这样,曹操不费一兵一卒,既除掉了袁熙、袁尚,并且还使公孙康自动归服。
岸观火之计在运用上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首先坐观敌方因内部冲突而出现自相攻击和残杀的混乱局面,然后选择有利的时机,对敌实施毁灭性的打击;二是,坐待敌人内部出现矛盾和冲突,利用其一方消灭另一方,然后消灭或收服剩下的一方。曹操两次运用了此计,即分别属于这两种情况。
“隔岸观火”的核心是充分利用敌方内部的一切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出计者必须非常熟悉敌方内部的情况,并对其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