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我的理解是:“想要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势,并不一定要通过正面交锋来获取。事物之间刚、刚柔可以相互转化。可以采取积极的防御,逐步消耗敌人的力量,使之由强转弱;而我方则可以逐步转化为主导,由劣势转化为优势。”
这就是三十六计战胜计的第四计―以逸待劳
本计名出自于《孙子兵法.军争篇》:“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凡是先到战场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就只能够仓促应战,一定会处于疲劳、被动的状态。所以善于领兵作战的人,总是寻找调动敌人的方法,而不是跟着对手的节奏前进。
中国历史上的"曹刿论战",最能诠释"以逸待劳"的策略涵义: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率领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领兵迎战,当齐军第一通战鼓响起时,鲁庄公便下令擂鼓迎击,这个时候曹刿急忙制止,传令鲁军偃旗息鼓严阵以待。齐军第一次冲锋失利,接着又发动第二次攻击、第三次攻击,曹刿听到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对鲁庄公说:可以出击了。于是鲁军突发攻击,轻敌而又疲惫的齐军猝不及防,全线溃败。
战后,曹刿分析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齐军第一次攻击时,气势很强盛,不可和他们正面交锋;第二次擂鼓时,我方仍然不出击,因此齐军斗志就会深受到了打击;第三次鼓响,敌军士卒已经疲乏,斗志也已涣散,我方一鼓作气予以痛击,必操胜算。
善于用兵的人,必然会避开敌人旺盛的士气,当敌人疲于奔命时再出击,这就是从士气上压倒敌人的办法。
严整自己的军队,等待敌人发生混乱,用自己的从容冷静,等待敌人的急躁不安,这就是从心理上制服敌人的办法。
用接近阵地的军队迎击远道而来的敌人,用休整好的部队攻击疲惫不堪的敌军,用饱食的士兵来对付饥饿的敌人,这就是在实力上战胜敌人的办法。
这完全符合《孔子》的"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以及"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的原理。换句话说,即是吃软不吃硬,敌方很强硬、不好拿下时,我方不出击。直到敌方叫嚣到疲劳困倦时,我方主动出击。我方吃软,敌方吃硬,在这种状态下,我方肯定能够获胜。
把握住战场上的主动权,积极等待突破点,想方设法地去引诱敌人,“调动”敌人,使敌人疲劳,然后捉住必胜的战机,一举消灭敌人。面对一个大巨人,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扳倒他,但等他躺下或睡觉时,我们却可以轻易将他制伏。当敌人劳师远袭、当对手财务吃紧、当市场紊乱低迷时,你的机会相对大增,而且本小利大。 我方吃软,让对手吃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