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我把它理解为:“攻打兵力集中的敌人,不如设计分散它然后再给个击破;主动从正面攻击敌人,不如等待敌人暴露出弱点后再从侧面消灭他们。”
这就是三十六计中胜战计的第二计―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的计名出自于战国时代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魏国的国土,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于是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打赵国都城邯郸。魏王从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其都城邯郸。赵王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此计的深刻理念在于:使对手进退两难,形势从有利到不利。其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使魏军全部调离赵国边际,一解围赵之急,而是在于动摇了魏军作战的军心。
在现实生活中“围魏救赵”策略,最常见于竞选活动。当候选人处于劣势时,往往会避开对手所擅长的政见问题,转而去攻击对手的私生活和道德修养。当今世界娱乐媒体最喜欢的就是曝光知名度高的人的隐私和八卦,以此满足大众的欲望。基于此点,当某某候选人的隐私被暴露在大众面前时,这对于他来说是致命一击。攻击对手的不利之处(围魏),以便获得自己的选票(救赵)
在法律上,一个公众人物是“可受公评”的,因此,他的私生活和道德修养若带上了垃圾的肮脏,这就会成为他的要害。只要对手抓住了这一要害,他终究会被拖垮。
合理的转移战场,改变一下游戏的规则,拥有全局性的战略部署与果决,让事物跟随自己的设想方向发展,使对手失去主导性。
一个敌人,我们还能够与之较量;一群敌人,我们就会处于劣势。所以我们要把他们给分开,然后一个又一个的打败他们。
如果遇到一条毒蛇,我们不敢正面和它相碰,我们往往是侧面打它最薄弱的地方―七寸。
为了达到某个预定目的,如果直接去做可能会适得其反,但是你从另一个角度去做,反而会得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