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戏曲和小说中情节的虚构,很多人都以为“狸猫换太子”是有包拯告破的一桩“惊天大案”。然而,真实的“狸猫换太子”却压根不是这么一回事,也压根和包拯没有任何故事,更加不是一桩“惨案”。相反,“狸猫换太子”还是一个令人有些感动的历史故事。
若要想知道“狸猫换太子”的真相,我们就从宋真宗的后宫说起。李氏本是刘后做妃子时的侍女,庄重寡言,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后宫嫔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后妃曾经生过5个男孩,都先后夭折。此时真宗正忧心如焚,处于无人继承皇位的难堪之中。
据记载,李氏有身孕时,跟随真宗出游,不小心碰掉了玉钗。真宗于是心中暗卜道:玉钗若是完好,当生男孩儿。左右取来玉钗,果然完好如初,后来李氏果然产下一个男婴。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仁宗赵祯还未来得及睁开眼睛记住自己亲生母亲的容颜,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许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刘氏据为己子。生母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夺去,却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情绪,否则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给亲生儿子带来灾难。
乾兴元年,13岁的仁宗即位,刘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权倾朝野。后人或许是出于男权意识,或许是基于正统观念,将刘后比作唐代的武则天,而对她当政非议甚多。事实上,真宗晚年,刘皇后的权势越来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真宗留下遗诏,要“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相当于让刘后掌握了最高权力。
这样,仁宗就在养母的权力阴影下一天天长大。刘太后在世时,他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李顺容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这大概与刘太后有直接关系,毕竟她在后宫及朝廷内外都能一手遮天。明道二年,刘太后病逝,仁宗刚刚亲政,这个秘密也就逐渐公开了。
作为皇家唯一的一位男子,他蒙受了20年的欺骗,就连生母也在明道元年不明不白地死去,当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其震惊无异于天崩地陷。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一面亲自乘坐牛车赶赴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实真相后作出处理。此时的仁宗不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听说自己的亲生母亲竟死于非命,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仁宗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
李氏是在临死时才被封为宸妃的,刘太后在李妃死后,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备以一般宫人礼仪举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力劝大权在握的刘太后,要想保全刘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妃,刘后对此自然也是心领神会,于是这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
生母虽然厚葬,但却未能冲淡仁宗对李氏的无限愧疚,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是做儿子最大的孝心,于是就建了奉慈庙来供奉自己的养母刘氏和生母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