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我的读书理论
2016-11-28 16:02 水利水电学院工131班 杨非非 

  

一谈读书二字,总让人想起这么一句古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我想问大家可知这句读书人耳熟能详的话是谁说的吗?我猜大家不知道,而这就反映出了一个值得我们忧虑的事情:在我们接受所谓的信息的滋养的同时,却将这种滋养变成了被动的吸收,而缺失了主动的探求。


  而事实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并非一人所写,前句的作者是北宋学者汪洙在《神童诗》中所写,其整句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后句则是宋真宗赵恒在《励学篇》中所写,全句是“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那么,请大家现在回看一下,这前后的认识差别已经完全不在一个层次。而需要这个转变的只是我们一个观念的转变,那即是“读书并非被动的吸收,而是主动的探索”。而这就是我今天首先抛出的观点。

  然而,造成以上阅读窘境的原因却并不在主观的阅读者,而在于外界客观环境的影响。那就是,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太多的资讯已经迫使得我们接受了“快餐式阅读”,而这是一种对人类理解力发展的阻碍。用美国著名学者艾德勒的话说就是:“现在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那么此时,我想大家心中或许就会对艾德勒产生或多或少的了解的意愿?而这样的意愿正是对我之前“阅读是自动探索”的一个引申与佐证。请记住,这个意愿就是你主动探索的“种子”,切不可放过它。当然给它浇水施肥,让它开花结果的工作是我遗留给大家的任务。在此,我再次为大家分享出艾德勒的另外两句话,第一句,“?你挂念着想读的好书太多了,而除非你能真正起身接触到他们,把自己提升到同样的层次,否则你所挂念的这些好书只会使你厌倦而已。”第二句,“知道一项艺术的规则,跟养成习惯是不同的,我们谈到一个有技术的人时,并不是在说他知道该如何去做那件事,而是他已经养成去做那件事的习惯。”?这两句话告诉分别告诉我们“行动力”和作为“人类第二天性”的“习惯”的养成对阅读有多么重要。加上艾德勒最前面的那句话,这三句话都出自于他的同一部伟大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在此,我将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要做好一件事,一是需要思想力,二是需要行动力,阅读当然也是如此。而我前面所有的话几乎都是围绕“行动力”这一主题展开的,而在此我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行动力”必须通过快速转化为“阅读习惯”的“本能”(或曰“天性”)才能保持自身的存在的稳定性。接下来,我为大家阐释一下我对阅读所需要的思想力认识,当然这些,正是我个人阅读的“秘密武器”。而这样的“秘密武器”我一共有四个,这四个“秘密武器”同时更是我认为的阅读的四个阶段,而更确切的说法则应该是阅读的四个境界,也是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予以警惕的四个问题。


  第一、阅读,是用别人的脑袋思考。


  这句话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观点,我对此的理解是,阅读本身就是一件具有“被动”性质的事情,当我们在阅读一本书时,我们的思维往往被书本的作者“牵着鼻子走”,而这样的后果将是,我们的思想力会越来越困顿,就如用一只总是持续重压的弹簧一样,当拿走它上面的重物时,它自身早已没有了丝毫弹力,而变成了“一堆蜷缩着无用金属”。而为了避免我们思想力变成“一堆蜷缩着无用金属”的最好方法就是独立的审辩式思考。


  区别于可以从事阅读的一切人工智能,人脑的不可取代之处在于它可以进行思考,并且思考本身比阅读本身更加重要,人可以不去阅读,但却不能不去思考。而如此去实现“被动阅读”和“独立思考”的协调,是阅读首先应该去解决的问题。在此,我向大家介绍一种被我命名为“三重人格阅读法”的阅读方法:即首先以书为师,其次以书为仇,最后以师为友。其中“以书为师”是阅读的前提,它要求我们应该怀着一颗学习者的心态去阅读,对阅读的对象保持绝对的恭敬,并且最终实现对书本观点的准确把握;“以书为仇”是阅读的核心,它要求我们应该用审辩式的思维态度去审视书本的每一个观点,并且在此过程中尽可能的去“吹毛求疵”,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对作者的观点进行非难;“以书为友”是阅读的升华,它要求我们在“以书为师”、“以书为仇”的基础上借鉴发扬所谓“对”的观点,抛弃所谓“错”的观点,其本质是一种自我否定,即“扬弃”的过程。


  第二、读书,不屈从于爱,亦不屈从于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我们选择阅读的书本时,不会因为自身的好恶对书本区别对待。然而普遍存在的阅读现实却告诉我们,我们往往出于对学科、体裁、风格、作者等因素的好恶,而去无端地拒绝阅读一些对自己有积极意义的作品,而这一点在我们年轻一代中表现地尤为突出。而我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做好自己不喜欢的事,是对自己最好的锻炼。这是因为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其本身就是一种自私,一种任性,一种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因为未来有很多你并不喜欢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谁能做好这些事情,谁就能胜人一筹。当然我也不是在剥夺你阅读的自由,而正如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所说的“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而对于阅读自由的理解正是如此,如果以自己的爱与恨为阅读选择的标准,那么你的阅读就已经被自己的爱与恨所“绑架”,如此又何谈自由;而为了自身完全人格的塑造去选择阅读自己并不喜欢的书的时候,你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受制于爱与恨的阅读的自由人,而这此时阅读的真正自由。在此我将我的这一观点命名为“阅读的自由人理论”。


  而作为一个阅读的自由人,我认为我们至少应该选择去阅读四类书目,我又将之称为“四必读原理”:第一、必读历史,让它教会你为人处事的智慧;第二、必读哲学,让它去指引你构建世界观,组建方法论;第三、必读政治经济学,让它去帮助你读懂社会;第四、必读诗歌,让它教会你审美,而是否具备审美的能力,是精英与大众的分水岭。


  第三、 读书,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当你的思想境界通过读书而提升到一个境界的时候,你就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欲望在减小,自己对于物质的追求越来越淡薄,而对于精神的需求却越来越迫切。如果你到达了这个阶段,说明你的思想境界已经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而接下来你需要做的就是,准备好去迎接这由于精神境界提升而带给你的孤独吧。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而真正的孤独从这里正式开始。


  对于孤独这门必修课,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有得到过,有的人得到了却没有完成课业,而只有极少数人完成了学业,从而进入了我后面即将谈及的第四个境界。而那些得到这门课却没有完成学业的人,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关键时刻又重新拿起了庸俗。而他们或许忘记了,人活着就是找到比活着更加重要的事情,并为之屈辱地活着。


  第四、读书,读的越多,留下的就越少。


  这就是我所谓的读书的第四个境界,到了这个境界你就会发觉,孤独即是庸俗,庸俗即是孤独,两者并无明显的界限。之所以会导致如此的认识是因为随着你对阅读养分的一层层汲取,你终于在饱尝孤独所塑造的“孤独感”中惊奇地发现,读书获取所谓知识与智慧的过程本质上是消除自身认识不确定性的过程,而书中的一切道理我们本身已然完全具备,从而读书越多,留下的就越少。而这又是因为通过自身具备书中一切道理的原理我们已然明白,书中所谓的知识与智慧其本身虽然无穷无尽但却有绝对的界限。而我将我这一对于读书的终极的认识,在此命名为“读书的无穷有界原理”。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欲要通过阅读实现精神境界的拨云见日,并不是一本书可以做到的,更不会是无穷本书可以做到的。而我自己所持的方法是“用三年去抉择一本书,用五年去阅读一本书,用一生去实践一本书”!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