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乘圣人所知、所见、所现观之法,乃是现象界之蕴处界法以及蕴处界之缘生缘灭法;二乘圣人所修之道乃是出离于三界生死之解脱道;二乘圣人所断之烦恼乃是系缚于三界之烦恼障;二乘圣人所证之果,乃是解脱于三界生死之解脱果。
阿罗汉、辟支佛以涅槃证解脱,其虽知有涅槃本际,却不证涅槃本际,故而其所证之解脱乃是有过失之解脱。阿罗汉、辟支佛虽证解脱于三界生死之解脱果,但仍有习气种子未断,所知障随眠未断。
阿罗汉、辟支佛舍报前证得有余涅槃,阿罗汉所证之有余涅槃乃是“清凉真实之本际不再出生后有五蕴之烦恼种子”,辟支佛所证之有余涅槃乃是“本然存在之入胎识不再出生后有之五蕴”。然现有五蕴依然存在,故阿罗汉、辟支佛需于舍报后灭尽自身之五蕴而成就无余涅槃。
因此,阿罗汉、辟支佛虽有证得无余涅槃之功德,却也没有证得无余涅槃。因为阿罗汉、辟支佛舍报后五蕴皆灭而本际自住,就连阿罗汉、辟支佛亦再无有,此时又有谁证得无余涅槃?当然没有!
行者所知、所见、所现观之法,除现象界、五蕴十八界、缘生缘灭之空相、法相外,亦应了知能生五蕴十八界之实相法界;而所修之道乃是趣向于究竟佛果之佛菩提道;所断之烦恼除共于二乘系缚于三界之烦恼障外,亦应断除不共二乘之烦恼障习气种子,以及所知障之烦恼随眠;而所证之果,除共于二乘之解脱果外,亦有不共二乘之究竟佛果。
行者亲近真实善知识修集六度波罗蜜多,因为善知识自身具足福德与智慧,因此能教导行者如何修集见道所需之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行者于行持六度波罗蜜多中,显现行者种性而能发大誓愿,为成就无上菩提,不趣向声闻、缘觉,终究于七住位能亲证法界实相──证得真心如来藏,因此能知、能见、能现观如来藏本来自在、无漏无为之功德法,而能了知佛菩提道之修证,即是要依止于如来藏无漏无为之功德法。
行者由七住位始,至十行位、十回向位,于三贤位亲近真实善知识,熏习道种智,能转依亲证如来藏所得之般若实相智慧,以及以真如无我、无所得为方便,内门广修为饶益有情法身慧命,以及守护佛法法脉之六度万行。而于六度万行中,除饶益有情外,亦修除自身性障,趣向自利利他之真实波罗蜜多。
如是于三贤位中行者修集福德,伏除性障以及调柔心性,断除欲界烦恼障之现行,而能离欲发起初禅,同时通达见道所证如来藏之人无我、法无我。行者所通达之人无我、法无我,乃是不共二乘所证之无我法。
因为二乘所证之无我法完全是以五蕴十八界之无常、苦、空、无我为内容,可行者所证之人无我则谓如来藏藉众缘出生六道有情之五蕴身,却不于任何一种五蕴身生起有我之念,而永远随顺于七转识,恒不作主,此即大乘之人无我。
而行者所证之法无我是谓如来藏藉众缘出生五蕴身,十八界种皆是由如来藏所出生,由于意根末那识之遍计执染污,因此于五蕴身计著有我,故而产生我与我所之虚妄分别。而由于行者实证五蕴十八界是由如来藏所出生──行者实证五蕴十八界之实相,因此能够了知五蕴十八界出生后,如来藏仍然不于一一法中生起有我之念,仍然以其真如无我之法性与十八界法和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