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说:“糖固然是个好东西,每个人小时候都爱吃。可后来人长大了渐渐都不吃了,但是那是因为糖变得不好了吗?”在阐述这句话之前,我还得加上一个哭笑不得的故事:我小时候不喜欢吃酸,家里吃面的时候我爸却多次对我说,男人怎么能不吃醋的?
当时我觉得我爸的话挺逗,甚至有些“无理取闹”,然而我慢慢长大了,偶尔吃面开始加醋,到现在有时“无醋不欢”,竟觉得我爸当时是有深意的。其实我要说的,恰恰不是人是如何变化的,而是要确实地以事物的观点去说明——欲望。
一个事物的好坏,比方说糖,我们是否可以判断?其实类似于变质与否、犯罪与否的问题,当标准存在了,便可以十分容易地对其定性。这个标准自然就是我们人的状态,不同状态的人的需求和认识不同。小时候所有人都喜欢吃糖,这是天性本能,也是糖能够提供人体活动的能量;人长大后,不爱吃糖了,一是喜新厌旧爱上了新的口味,另外也是人体更加需要蛋白质等物质。欲望无非两者,或需要,或期望,尤其后者受到人不同时期观念认知的影响。
我定义过欲望这个词,简单地讲即是:未实现的想要。这个定义可能会使人产生误解,主要是由于时间观念的不同。之所以用“未实现”来形容,是因为欲望是一种未来态,和过去完全区别了。我们也许会想,有些事情我做过了甚至经常做,但我依然保有欲望。这正是表现了欲望的未来态。过去的已经过去,欲望重新燃起,于是此时欲望就是未完成的。定义的另外一个词是“想要”,则表现了欲望的本质是内心之感性的产物。
欲望是复杂的。每个人的欲望都不尽相同,自然是由于人客观的差异性。但即便坏人、罪人,也是向往美好的生活的。没有人会无端端地选择艰苦辛劳、一穷二白、为非作歹,而拒绝轻松安逸、丰衣足食、遵纪守法的。美好之于不完全美好,后者之于不美好,正是证明了绝对美好的存在。
欲望是价值观的重要一部分,它可能是一种动机,也可能是一种结果,有时候只是一种奢望,却能够真实地反映人的本性。人的欲望除了积极向上的和沉沦堕落的,大多都好像毫无意义。没有欲望的人是时刻平静的,拥有欲望的,要不快乐,要不痛苦。欲望既是人进步的源动力,也是人执迷不悟的障眼法。
小时候乃至少年时期,我年轻气盛,没有城府,见不得、看不惯的事情很多。一方面听不得冷嘲热讽,一方面几乎不愿吃丝毫的亏,所以不爱吃醋。现在长大了些,多见识了点事情,明白了很多道理,肯吃亏了,便能吃得下醋了。
后来渐渐我越来越习惯吃醋,大概就是我的欲望变了。对我们来说不喜欢吃糖了,就是糖不“好”了。乍听起来有些荒谬,然而确是这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