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靠“陈桥兵变”建立了大宋王朝,他南征北战、苦心经营,眼瞅着自己的地盘越来越大,天下一统的局面马上就要形成,他却在自己事业最鼎盛的时候,莫名其妙地驾崩了。按照封建王朝的惯例,接替赵匡胤皇位的应该是二十九岁的长子赵德昭,谁料却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即后来的宋太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自北宋开始,就已经有人怀疑赵光义是通过谋杀亲哥手段上台的,其中最著名的说法就是“斧声烛影”谜案。
赵匡胤病逝,要么病死,还么他杀,自杀是万万不可能的,完全找不到任何动机。可我们的这位赵匡胤皇帝身体极好,很少患病,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武功最高、身体最好的皇帝。他在驾崩前不就拜祭祖宗坟墓的时候,拉弓射出400步的距离,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大概有600多米,没有个好身体,绝对办不到。此外,赵匡胤死于开宝九年十月,在驾崩前的一段时间里,史书上没有留下任何有关他生病的记录。于是我们可以排除病死的可能。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被赵光义所杀”,笔者也比较倾向于这种说法。
先说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开国皇帝,可惜英年早逝,只当了17年天子,享年仅仅50岁。虽说,官修《宋史》对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种各样的遮掩和粉饰,但这仍通过形形色色的破绽证明:赵匡胤是被亲弟弟赵光义谋杀的。
毋容置疑,赵匡胤之死,赵光义的嫌疑最大。《宋史·本纪》热情洋溢地赞颂这哥儿俩如何情深意长、肝胆相照。赵光义病了,赵匡胤亲自到床头去服侍,烧艾草热灸的时候,哥哥惟恐烫坏了弟弟,就先在自己身上烧几下——手足深情,令人感喟。赵匡胤常对身边的近臣夸赞赵光义说:我这位兄弟,降生的时候就和普通人不一样,仔细瞧瞧,他龙行虎步,威风凛凛,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甚至还谦虚地表示:“福德吾所不及。”可《宋史》作为正史,归根结底还是皇帝说了算,如此浮夸的掩饰,让我们不难发现赵光义可能就是杀害他兄长的凶手。《湘山野录》中记载,赵匡胤死前一晚,天气极寒,他跟赵光义饮酒,俩兄弟一直喝到深夜。本不该留宿内廷的赵光义却厮守在皇帝身边。一切疑点都指向赵光义。
当夜,赵匡胤发出莫名其妙的呼喊声,且传出“烛影斧声”。赵匡义即位后,亲自主持编修《太祖实录》,并三次修改了其中一些内容。其实明眼人都明白,此乃欲盖弥彰,越描越黑。
甚至《太祖实录》还忽然冒出了所谓“金匮预盟”,一味地为赵光义的“兄终弟及”找各种合理理由。《宋史》更是辅助说明,把这份神秘的“金匮预盟”描绘得有鼻子有眼——杜太后是个通情达理,病危前把赵匡胤和丞相赵普叫到床前,留下了匪夷所思的“遗嘱”。
仔细分析,赵光义的政治骗术漏洞百出。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5岁,身体倍儿棒。何必火急火燎地安排接班人呢?更加可以佐证的是,赵光义对“太祖四子”更是痛下狠手,无疑在说明赵光义为自己的统治扫除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