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是商代以死谏君的忠臣,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敢于进谏、又不惜以死抗争的忠臣。比干是为商纣王剖心而死,明代许仲琳(一说是陈仲琳)在其神魔小说《封神榜》之中将比干的死因归罪于苏妲己的挑唆陷害实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最起码比干的死与苏妲己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根据正史的记载,苏妲己对于商朝的影响力实则是微乎其微,妲己确为有苏氏之女,然而有苏氏一族在商朝并未得势。纣王晚年热衷色、食是实,虐杀比干也确有记载,但把这些归因于妲己,明显不实。妲己的恶名是周人加上去的,目的是坐实纣王“唯妇人之言是听”的罪名。
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是商纣王之父帝乙的亲哥哥,但同时也是纣王王位的积极争取者。根据《尚书·微子篇》的记载,帝乙在位时间很短,病重期间,曾宣比干、箕子等进宫商议继承王位之事。箕子劝帝乙立长子微子为王位继承人,比干却力荐次子帝辛(即后来的纣王)。因微子不是帝乙的正妻所生,所以比干不同意箕子的建议。最后,帝乙采纳比干的建议立辛为王位继承人。帝乙死后,纣王即位,比干全力辅佐纣王治理国家。
商纣王在执政早期的时候,还是非常勤于政事的帝王,并且能征善战,一步一步地实行了统一大业。但在其执政后期,却荒于政事,整日沉迷于酒色。于是比干就坦言直谏,并带纣王去太庙祭祀祖宗,给他讲历代先王创业之艰辛。纣王虽表面点头称是,但并不真正改过,而且更加荒淫暴虐。“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不从且死,忠之至也”。比干冒着丧生灭族的危险,连续三天进宫向纣王进谏,抨击、指责纣王杀皇后、杀大臣、谪太子的过错,斥责他的暴政。纣王无言以对,恼羞成怒质问比干:“你为什么这样固执?”比干答道:“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纣王又问:“何为大义?”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纣王听到这里勃然大怒,决定要拔掉比干这颗眼中钉,于是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罢,命人剖开比干的肚子、取出心肝,并向全国下令说:“少师比干妖言惑众,赐死摘其心。”公元前1029年夏四月初四,比干被纣王杀害于朝歌摘星台。
从以上的史实我们就可以知道,“比干剖心”完全是商纣王“残暴独断”的结果,并且是整个商王朝从兴至亡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自此之后,商纣王尽失天下民心,此时周武王更是以此认为颠覆商王朝的时机已经真正到来。周武王灭商后,认为比干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臣,应予以褒奖,就在比干葬地汲县为比干封了墓。
由此可见,“比干心”实乃是商王朝最为贵重的宝物,因为“比干心”的分量与整个商朝的江山是等价的。商纣王剖了比干心,却因此而彻底失去了天下人心,断送了商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