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是商朝的亡国之君,他的名字并不叫纣,他的正式名字叫子辛,也叫帝辛。“纣”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丑恶谥号,“残义损善曰纣”,也就是指凶恶不义的意思。
在中国历史上,商纣王和夏朝的亡国之君桀一直都是暴君的代名词,我们多数人也都传承着这个观点。然而,历史上为纣王翻案的声音一直没有断过。孔子的弟子之一子贡就为纣王平过反,他说纣王的罪行不像史书所言那样夸张。清朝李慈铭也说,纣王的罪行比起后世的暴君,算不得什么。甚至有人偏激地称:商纣王是一位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被冠以“暴君”称号两千多年,是历史上最悠久的“冤案”。
根据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意思是说商纣王才思敏捷、辩才极好、力大无比、武功高强,实乃文武全才。纣王即位之初的表现,能称得上英明君主,他亲率大军东征徐夷(今徐州一带),在战场上往来冲杀、骁勇无比,打得徐夷酋长反绑着双手、口衔国宝玉璧、穿着孝服、拉着棺材向纣王投降。纣王率领军队一直打到长江下游地区,东夷部落纷纷臣服。当纣王凯旋时,比干带着文武大臣,步行几十里前往迎接,当时的民谣甚至唱道:纣王江山,铁桶一般。
商纣王晚年暴虐荒淫、横征暴敛、好酒淫乐、听不进任何好的建议。《史记·殷本纪》记载:“微子数谏不听,比干强谏纣,剖比干,观其心。”于是商王朝逐渐丢失民心,百姓对其怨恨且部分诸侯开始反叛。商纣王以重典来维护其残酷统治,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炮烙之刑。再加上崇侯虎和费仲两个佞臣胡作非为,纣王其玩弄朝政,亡国是必然的。商纣王身边虽不乏忠臣(如微子、箕子、比干等),但一国之败有小人一二足以。
商纣王虽为亡国之君,但对其功过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考古学家郭沫若在1959年6月到安阳考察时,高度地评价纣王:我来洹水忆殷辛,统一神州赖此人。百克东夷身自殒,千秋公案与谁论?他在《驳说儒》中也说:“像纣王这个人,对于我们民族发展上的功劳倒是不可淹没的。商朝末年有一个很宏大的历史事件,便是经营东南,这几乎完全为周以来的史家所抹杀了。这件事,在我看来,比较起周人的剪灭商室,于我们民族的贡献要更伟大。”在郭沫若的眼中,纣王兵败自焚,也是“一幕英雄末路的悲剧,大有点像后来的楚霸王,……他自己失败了而自焚的一节,不也足见他的气概吗?”纣王,这个亡国之君,永远值得我们回味、思考。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评点二十四史时,也给了他较高的评价:“把纣王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同时,他也指出了纣王失败的教训:“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