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吕氏春秋》的记载,有莘国一位叫先氏的女子在采桑时在一棵大桑树的树洞里拾到一个男婴,便抱回去献给了国君,国君见男婴非常可爱,便赐名这个婴儿伊尹,并交给他的厨师抚养。伊尹自幼聪明好学,勤奋求知,擅长烹饪,颇有才华。后来,伊尹看出夏朝气数已尽,于是用自己高超的烹调手艺,接近商汤劝他高举义旗取夏桀之位而代之。商汤和伊尹相谈后,顿觉相见恨晚,当即命伊尹为宰相,在商汤和伊尹的经营下,商汤的力量开始壮大,又经过多年征战,伊尹终于辅佐商汤灭了夏王朝,以南亳为都,建立了商王朝。商王朝建立后,伊尹以其雄才大略、精通治国之道,又辅助商汤“铸金钱,制礼乐,定献令,迁九鼎于商都”。商汤称伊尹为“元圣”,意思是说伊尹是最高尚、最伟大的圣人。商汤逝世后,伊尹辅佐他的后代,直至商汤的孙子太甲为商王时。而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讲起。
根据史料的记载,商汤的孙子太甲继位以后,“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说白了,就是不好好做皇帝,这个时候满朝群臣都因为惧怕太甲的暴虐而不敢指出太甲的过失,只有伊尹却站出来教育太甲,而且太甲还只能做出表面顺从的样子。
伊尹之所有有如此大的权力,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伊尹是三朝元老的丞相,深得国民的信服与拥戴,而太甲也是刚刚继位,真正的国家大权依然还牢牢地掌握在伊尹的手中;二是由于商朝有着“殷人尊神”的神明信仰,而伊尹就是被称为“格于皇天”的“天神”的“代言人”,他可以刺探天意,代传天意。在《伊训》中,伊尹告诫太甲说:“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就是代天传意,说明老天爷要用降百祥奖励作善者,降百殃惩罚作不善者。就是伊尹用天命、人事、祸福对太甲的申戒,也是神道设教思想的体现。
虽然伊尹对太甲出格的行为做了多次严厉的训导,但是太甲对此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屡教不改,甚至于变本加厉。终于三年以后,伊尹把太甲这个皇帝放逐到了桐宫(今河北省临漳县),亲自摄政,接受诸侯的朝拜。于是太甲在桐工住了三年,在这三年期间太甲开始懂得生活的不易于天下人民的疾苦,加之在伊尹的耐心开导下,悔过反省,开始弃恶从善,施行仁义,于是伊尹又把太甲接出来,还政给他,自己告老还乡。太甲复位后,果然政通人和,诸侯归顺,百姓安居乐业,大有成汤之风。传说太甲死后,伊尹作《太甲训》三篇,颂扬太甲,并尊他为太宗。
据说伊尹活了一百多岁,到了太甲之子沃丁在位时,他才死去,死后以天子的礼仪葬在西亳。古人把伊尹和孔丘等量齐观,一个是元圣,一个是至圣。伊尹当了商朝几个国王的相,为商王朝延续600多年奠定了坚定的政治基础,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贤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