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古代最早的治水,我们会非常自然地想起“大禹治水”,可是大禹并非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位治水的人,华夏历史上最早的治水者其实是大禹的父亲——鲧。对,这个鲧就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位治水的人,起码从历史的记载来看是这样,这父子两人治水的历史被合称为“鲧禹治水”。
可我还要强调一下,在鲧和大禹之间还有一位治水的人,并且他是非常关键的一位治水者,他就是舜。说起舜的治水,我认为比“鲧禹治水”更加重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舜及时改正了鲧用以“湮堵之法”的治水错误方针,而改为“疏浚为主,湮堵为辅,”,可谓是实现了治水方针的“拨乱方正”;二是舜亲自考察济水,首位绘制出了较为准确严格的济水水系图,为以后的大禹治水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现在我们言归正传,接着说鲧。鲧是黄帝的后裔,众多部落的首领,是华夏当时除尧帝外最具权势的显贵,并且手中有兵权,又与共工、欢兜这两位当时华夏的将军沆瀣一气,因此即使是尧帝也一定要对鲧礼让三分。当尧帝认为自己年老而帝位无人接替时,相当一部分的人推荐了鲧。可是尧帝认为鲧性格凶狠,经常违背他的命令,并且常常诋毁自己的同族,是不能继承帝位的。但是却又迫于举荐者的压力,于是和众人来了个约定:让鲧去治水,治得好皆可以胜任帝位,治不好就免谈。由于鲧本来就有军权,加之治水需要大量的人力,于是华夏的绝大多数军队都由鲧调度了。
在此请大家记住一个公理:在尧舜禹时期谁能担任起治水的职责,谁八成就是以后的帝位继承人。这一方面是因为治水需要大量人力,统领治水实则就是统领军队;另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天下的最大之事莫过于治水,谁治水谁就有恩德于天下人。
可是后来我们也知道了,鲧的“湮堵之法”的治水虽然有所收效,但却使得华夏地段水流减慢,河沙淤积,河床抬高,差点因为这样的过失淹了华夏。最终,鲧被尧帝以治水不力的罪名剥夺了军权,并重新任命舜为治水总首领。在《史记》中,身为“四凶”(欢兜、共工、三苗、鲧合称“四凶”)之一的鲧是被处死的。据《五帝本纪》记载:“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因此,当时作为钦定接班人的舜经过请示后“殛鲧于羽山”(“殛”为“诛”)。还有一说,按《尚书·今古文注疏》:“诛,责遣之,非杀也。”也就是流放。个人比较赞同第二种说法,因为舜是仁德之人。不过,鲧因此葬身于羽山,成为不争的事实。
鲧的失败,并非是他本人的无能,而是那个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真实写照。更为重要的是,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鲧“堵”的失败教训,也就没有后来大禹“疏”的成功。另外,鲧不但善于治水,而且还是城郭的创始人。鲧虽然是个失败的英雄,但他为民造福不惜牺牲生命的壮烈之举,堪与古希腊神话中盗天火给人类的大神普罗米修斯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