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母和嫫母都是中国历史上“极负盛名”的两个丑女,并且是中国历史上被记载最早的丑女。你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历史会记录下这些丑女呢?在这里我就告诉大家一个中国古历史定律:越是有名的丑女越是有才能,地位越是显贵,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丑女”莫不如是。
那嫘母和嫫母到底有何才能呢?嫫母是黄帝的次妃(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嫫母是黄帝的第四妃),也就是黄帝的第二个妻子,她只所以成为黄帝的第二个妻子第一归功于她发明了能够缠丝的纺轮与织丝的纺车,第二归功于中国历史第一个养蚕的女人,同时也是黄帝的正妃—嫘祖。由此可见,嫘母和嫫母不仅才能出众而且还在历史之上身份显赫。
那么你一定非常奇怪黄帝为什么会娶这么两个丑女为自己的妻子呢?当然很重要的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是看中了她们的才能,要知道养蚕与纺织在今天看来非常不起眼的才能在当时确是“惊世骇俗”的“创举”;当然还有另外一方面自然是有其“政治目的”。
对于嫘母,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这样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螺祖。螺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所以笔者妄自推断,黄帝迎娶嫘母必然与当时的西陵部落有关,可能在某一方面就扮演了“和亲”的角色。此外嫘母不仅仅是养蚕第一人,其更加是一位非常具有政治才能的女性,相传黄帝制定政令时都要“请教”嫘母的意见。由此可见,黄帝以嫘母为自己的正妻是非常高明的做略,因为“一个成功的男人往往背后站着一个富有才能的女人”。
而黄帝娶嫫母的政治目的确是较为明确的,那就是“以身作则而行教化”。黄帝时期,各部落内抢婚事件(实则是“抢美”)层出不穷,造成了争斗不休,部落间人心惶惶。于是黄帝就娶了这么一位“长得黑,脸形额窄颊宽,下颚又尖,体肥大,但说话大方、忠诚、老实、谈吐文雅、气质高贵、充满睿智”的丑女来给天下人树立起一个榜样,从而告诉天下人男女配对应注重双方德才,而不应只注重外表,这样就不会发生外表不好的男女不能配对的事情发生了。
黄帝娶嫫母后在各部落产生了极大地反响,并且是嫁娶相媒,嫘目也主动和嫫母住在了一起。黄帝娶丑女后,使各部落人都明白了:重色轻德的人,不是真正爱美的人,只有重德轻色的人,才是品行真正贤德的人。仓颉受此启发,造出了一个“好”字。他说:“男女不论长相如何,只要情投意合,相亲相爱就‘好’。”
从此嫘祖在西陵首倡的“男女配对,嫁娶相媒”的主张,在中原各部落得到了广泛推广,有效地抑制了群婚、抢婚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