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一般都会告诉我们这个一件事情:“同学们,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友谊,因为上了大学,很难再会有像高中同学这样的友谊。”并且在很多时候,一些上了大学的“前辈”们也会对我们这样说。甚至关于友谊还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有两种友谊最为可贵,一种叫战友,一种叫高中同学。”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今天我要告诉你的是,大学里真得很难建立起真正的友谊,但这句话是对“失败者”而言的。也就是说,凡是肯定地告诉你大学里很难建立起真正友谊这句话的人,他的大学生活一定是失败的,而且是一败涂地。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他因为自身的短见而错失了大学之中最为珍贵的友谊。
相信俞敏洪的例子大家都听说过。他在创建“新东方”的时候,“一纸文书”的请求自己大学时期的舍友与他合作,而当时的他的舍友多是待遇丰厚的海外人才。但当接到俞敏洪的邀请后,他们都义无反顾的回国了。为什么?他的舍友的回答值得我们思考:“一个能帮我们宿舍独自一人坚持打四年水的家伙,以后一定不会亏待我们!”由此可见,在大学期间是否可以真正地获得友谊关键要看自己是否能够真心付出。
但是有一点我们也是无可否认,那便是大学期间同学之间相处的时间少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少了,有些看不清真相的人便会以此认为大学生对待友谊都非常麻木冷漠。其实大错特错,你认真的想一想,你这样认知其他人,其他人有何尝不是这样理解你。所以,彼此之间的误会越来越深,又心高气傲,不愿主动交流,甚至自私自利,相互对立,如此只能导致情况的进一步恶化。这一点,在寝室之中的体现尤为突出。
那么在这里,你肯定要问我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其实真相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观上的,大学教育一般实行学分制,注重大学生的学习自由,具体体现是一个班的同学不会再在同一个教室上课了,很多课需要凭借个人的兴趣自己选择老师,甚至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学习的科目。如此一来,即使一个寝室的同学也在一天之内在“各奔东西”,能见面的时间也可能就是每天在宿舍休息的时候了。另一方面是主观上的,也即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已经各自有了自己的打算。有的大学生想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借此未来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有的大学生则是想把大学当成一个锻炼自己能力的地方,更加注重学校的各种活动参与与组织的加入,学习则只求顺利毕业而已。当然这也只是粗分,要是细分的话,就想着好好学习的大学生也有三六九等,有的想着考取名校研究生,有的则只是想着不落后就行。想想大家的追求不一致的时候,彼此的交流一定会随之减少,这也是情理之中。不像我们高中时期,大家的目标一致,都想着考一个好大学,自然之间的交流就会非常之多。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大学生并非“冷血动物”,只是越来越自主,越来越独立而已。明白了这个问题,那我们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其次我们要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同学首先建立其友谊,当然这不是说,不志同道合的我们就不搭理了。相反,我们也要和他们学会交流,学会付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大学之中获得可贵的友谊。
最后,做一个小小的总结:关于“大学里很难建立起真正的友谊”这个说法是偏激的,是错误的。我们万千不能因此而束缚我们的心灵,如果我们能认清真相,坦诚相待,愿意付出,那么我们一定能在大学里获得真正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