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完全胜利,最主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正确的战争指导理论,从思想上引领了全国的抗战进程,提出并组建了抗日民族战统一战线,又以实际行动坚持和维护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同时开展独立自主的武装斗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主要武装力量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 中流砥柱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完全胜利,最主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开展了全民族的武装斗争,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争取抗日战争胜利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1.确立了正确的战争指导理论,从思想上引领了全国的抗战进程
提出并坚持贯彻全面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对全民族抗战的突出贡献,特别是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提出,为处在迷雾中的抗日作战的军民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1938年,当抗日战争进行到将近一个年头的时候,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片面的抗战和单纯的防御的错误方针,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使日寇得以长驱直入,侵占了华北各省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国民党内部一篇混乱,“亡国论”、“速胜论”嚣尘之上。我们党内“速胜论”也有所反映,有人打了一个胜仗就冲昏了头脑,盲目乐观和轻敌,这些情况给人民的思想造成了很大混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毛泽东及时发表了《论持久战》,系统阐述了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方针。第一,分析了中日双方存在的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点,指出这四个特点决定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第二,科学的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第三,系统阐述了一套具体的战略战术方针,这就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等等。第四,强调“民兵是胜利之本”,指出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是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条件。
至于怎样把“最后胜利”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毛泽东指出:首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动员全体军民进行人民战争。其次,从战争的政治目的出发,采取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第三,从军事目的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战术指导原则。
《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十个多月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具体情况相结合的典范,他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正确地规定了持久战的方针,具体地规划了进行战争的途径、方法和战略战术,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严正斥责了国民党的妥协投降路线,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从而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的思想,从思想上引领了全国的抗战进程。
2.提出并组建了抗日民族战统一战线,并以实际行动坚持和维护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是通过积极倡导、推动和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来实现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坚持,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工作的重大成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一大法宝,也是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的主要形式。
2.1.积极推动和组织抗日民族统一的战线形成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多次发表宣言、决议,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1935年,中共中央和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发表了“八一宣言”,号召全国同胞和国民党爱国将士,同共产党和工农红军一起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1935年末至1936年春,共产党领导了北平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强烈要求,推动全国抗日斗争走向高潮。1936年,中共共产党从大局出发,和平地解决了“西安事变”,签署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协定。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国策和四项保证,为抗日救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针。1937年8月,中共中央洛川会议,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督促、推动下,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两党合作的宣言,由此宣告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全国出现了团结对敌的政治局面。
2.2.以实际行动坚持和维护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抗日战争时期,存在着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存在着激烈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如何处理他们关系,是能否坚持全民族抗战到底的关键。中国共产党认为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是主要的,居于第一位,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次要的,居于服从地位。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民族斗争放在首位,始终高举民族解放的旗帜,为维护全民族团结抗日竭诚尽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统一的组织形式,国民党蒋介石又始终未放弃在抗战中消弱以至消灭共产党领导人民的武装力量的企图,自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先后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给抗日民族战线制造危机,给抗战前途蒙上阴影,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消弱了自身的抗战意志和力量。在抗日战争艰巨的形式下,中国共产党始终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坚持并取得抗战胜利的保证,因而依靠广大人民,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正确措施,一方面,在军事上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对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污蔑和谎言,从思想政治上向国民党以及全国民众和国际社会解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深刻意义。另一方面,制定并执行了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包括: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总政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和利“有利、有理、有节”的策略原则,“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前进,反对倒退”的政治口号等等。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全力工作,中国广大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坚决支持,顺利地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亲者痛、仇者快的削弱自身抗战力量的内战终于没有实现,国民党不得不回到统一战线的正确路线上来,全民族团结抗日的局面由此得以始终坚持下来。
3.开展独立自主的武装斗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主要武装力量
抗战中,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在极其艰险困难的条件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抗击着侵华的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为全国抗战的伟大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3.1.开展了广泛的敌后武装斗争,有力的支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抗战爆发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先后开赴华北、华中前线开辟敌后战场,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及东北抗日联军通过广泛的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断地壮大自己的势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一方面通过平型关大捷、阳明堡战斗、雁门关战斗、长生口战斗、七洹村战斗、黄崖底战斗、广阳镇战斗、神头岭伏击战、黄土岭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战斗,消灭日军;一方面通过人民战争,以游击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伏击战、水上游击战、武工队等抗日游击战争形式,持续不断地消灭日军、消耗日军、袭扰日军、疲惫日军,集小胜为大胜,使日本侵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有力的支援了正面战场作战。
3.2.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战的主要战场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了对华的政策,国民党从抗战开始的积极抗战转变为消极抗战和避战、逃战,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仅取得了昆仑关大捷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等有限的几次战役的胜利,出现了多年的沉寂状态。与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军队所在的正面战场形成极大的反差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由于开始力量还比较弱小,在战略防御阶段只能发挥战略支队作用,但在战略相持阶段,共产党极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坚决执行“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和华南”的战略方针、任务,抗击了58%至75%的日军和90%至100%的伪军,成为全国抗战的主力军,敌后战场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先后取得了百团大战等重大胜利。
全国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们抗日游击队,共作战12.5万余次,以损失6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52.7人次,伪军118.6万余人,缴获各种枪69万余支,各种炮1800余门。人民军队由全国抗战时的11万人发展到约132万,民兵约260万人,在19个省、区建立了解放区,人口近1亿,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成为中华民族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3.推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国军民在东北对日本武装侵略的抵抗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这既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起点,在东方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战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十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军民几乎是孤军奋战,中国战场是东方唯一的反法西斯战场,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粉碎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挫败了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迫使其修改侵华战略方针,并不得不逐次增加侵华日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等人民军队,与中国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作战相互配合,将日本2/3以上的陆军和1/3的海空军死死牵制在中国战场,共歼灭日军150万人以上,受降128万人,此外,敌后战场还消灭伪军118万人,中国抗日战场不但打破了日本“北进”的战略,而且迟滞了日本“南进”的计划,有力支援了苏联卫国战争,和美军太平洋战场及盟军在东南亚战场的作战,有力地推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日本历史学家伊豆公夫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和投降,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绵延14年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历史证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东方主战场的主力军,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华夏儿女广泛集结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空前觉醒和团结,全国人民不分阶级和党派、不分种族和地域,不分老幼和男女,同仇敌忾、同舟共济,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圣神事业中,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正真的全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战争。这种全民族抗战局面,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发动下形成、组织、领导和坚决维护下坚持下来并取得最后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这是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
参考文献:
1.刘琦.《论持久战》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3
2.高相辉.共产党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5.4
3.张力达.抗日战争及其伟大意义[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3
4.曲春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J].党史博采,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