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影视剧里面关于爱情总是演绎得那么美好,那么动人,那么甜蜜,那么死去活来,那么不可阻挡……让那么多的少男少女为之痴狂。其实细心的观众总会发现凡是那些演绎得轰轰烈烈、死去活来的爱总显得那么短暂,男女主人公刚刚坠入爱河,爱情便嘎然而止,停在了爱情最美好的时刻。往往给人的错觉就是特别浪漫、迷人。虽然很美,却很凄凉。不能说它不真实,只能说是不完整。
其实任何一对情侣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那就是恋爱之初,时间久了,不是爱情淡了,而是化了,爱情慢慢地化成了亲情。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无异于说中年是青年的坟墓,显得很是荒唐。只是两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对待方式罢了。倘若让影视剧中的爱情延续下去,让男女主人公结婚、生子、慢慢变老,我想那份当初的死去活来也就慢慢地化了,指不定还能变出什么味儿来!
有一个美国人梭罗,一辈子就活了四十来岁,没结婚生子,更无家庭顾虑,为了宣扬自己的生活哲学,亲自在瓦尔登湖畔自给自足三四年,后来他写了本书《瓦尔登湖》记录他独自生活的时光,被世人奉为经典,与其说是撩起了人们心中的幻想,还不如说是一场虚幻的意淫,倘若梭罗结婚生子,即便妻子同意他的一意孤行,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也不会让他称心如意,又何来骚情之作?梭罗的生活看上去很美,就是因为他的生活不完整。
当然用这个例子来比喻爱情与婚姻有些不妥,只是想说不完整的爱情不足以见爱情全貌,不完整的生活也不足以见生活全貌。爱情是什么?很久不思考这个命题了,古之圣贤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物质欲望和情色欲望是困惑人类的两大难题,人不可能突破,中国理学家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简直是违背天理,无异于一场自我讽刺,倒是“节制”和“克己”更显得符合人性一些。
爱情,首当其冲的就是“欲”。少男少女之间那种不可阻挡的魔力就是欲,都到死去活来海枯石烂的地步了,你说这欲得有多大。欲望越大,理智就越少,所以大家都说恋爱中的人智商为零,法国大思想家蒙田也说“爱情与理智不能并行不悖”,由此可见,爱情的核动力无非一个欲字。所谓欲就是少男少女的对异性的痴迷、对性的好奇、对美貌的倾心、对虚荣心的满足等等。
其次,爱情本质是自私。爱与恨是一对孪生兄弟,要不然大家怎么说爱的越深就恨的越深呢?爱情要不自私,怎么很多情侣分手之后便成形同陌路。为什么说母爱伟大,就是因为母爱的无私性,不管儿子多么不争气,你见过母亲不理儿子的吗,不论儿子怎么伤妈的心,你见过妈恨儿子的吗?当你死心塌地的去爱一个人的时候,不论你有没有想,你的潜意识里都希望能得到回报,你对那个人付出那么多,就是希望从这个人身上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
从以上的角度看,貌似“欲望+自私=爱情”!爱情在每个人的心里总是那么美好,现在突然发现爱情的动力不是爱,而是欲望,爱情的本质不是爱,而是自私。难道爱情真如此丑陋,若果真如此,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又为何对其如此痴迷?事实上,正如古之先贤所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是人的本性,没有什么丑陋之说。
爱情是个迷,各人有各人的解法。我觉得除了欲望和自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爱情是人情感的归属,心灵的依靠。爱情没有错,爱情本来很美好,错的是人的的痴心妄想,总想让爱情天长地久。越是美好的东西,越容易凋零,花朵如是,流星更如是,所谓“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爱情岂能有例外。爱情凋零了,但两个人却不会分开,这就是人的可贵之处。爱情已经完成了它该完成的使命,两个人从陌生到相知、相爱、相亲,若果还不能相互依偎一生,那是各自的造化,关爱情何事!人活着,除了有个身躯需要照看之外,还有一缕情感、一颗心灵需要照看;躯体需要一个家安放,心灵和情感需要一个人寄托;躯体会受伤,心灵也会受伤。这一生怕就怕老则老矣,心灵和情感仍然无家可归,那是何等的悲凉啊!一辈子终生没有伴侣的那些人,要么把灵魂卖给了宗教信仰,要么情感寄托在一个飘渺的人身上,否则何以自处?因为爱情,两个陌生的人各自找到了情感的归属、心灵的依靠,找到了一生的伴侣,生命不再孤独,心灵不再干涸,相依相偎,慢慢到老,等老了,再一起相互搀扶着祭奠那早已死去的爱情,又是多么令人欣慰、感动的一件事呢!
当爱情没有到来的时候,请不要过于迷信,爱情很疯狂,也很美好,但稍纵即逝,三个月的热恋期一过,一切复归安宁,但足够了,如同流星仅在夜空中滑落的一瞬,虽然只有一瞬,但燃烧了自己,绽放了精彩,升华了生命,照亮了世界,足矣!
当爱情来临了,请不要欺骗它,请善待它。若能彼此真诚、尊重、信任、自然,终将无怨无悔!
当爱情离去了,请不要恨她,不论彼此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还是复归形同陌路,都请感恩这段爱情曾闯进了你的生活,因为她增添了你生命的色彩。
(文章来源于校友牟金贵个人微信公众平台“木有里”,在微信公众搜索“木有里”,即可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