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想做人上之人,都希望获得赞赏、认可和成功,都希望能提高自己的能力,但往往苦于无门,古之圣贤有云“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人人皆可为尧舜”,非常推崇自我潜力的开发,事实上一个人的德行、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去培养的,但到底怎么去培养却一直困扰着大家,小的时候指望着家庭和学校,成人之后一切都得靠自己,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权在你手里。诸葛亮一直被视为智慧的化身,他一辈子忙着建功立业,没有留下多少言论,前后出师表足以流传千古,另外还有非常有名的一篇文章千百年来被世人奉为自我修养成才的经典之言,那就是《诫子书》,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言简意赅,智慧了得,简单几句话,便囊括了人生整个修行。现将原文陈述如下,供大家参考。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读来如醍醐灌顶,顿觉身心明亮,中国人对优秀人才的界定历来都推崇“德才兼备”,直白一点讲就是提高修养和才能,就是进德修业,德业共进,德性才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诫子书》整篇在讲成才之道,可分为三部分,其一讲成才之本——修身冶性;其二讲成才之法——立志苦学;其三为规劝之言——意去伤悲。
成才之本——修身冶性
德在才先,欲成才必先修身养德,而静心是修身之本,《大学》有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里所说的“静以修身”的静,就是《大学》中说的“诚意正心”。不论你想干什么,静心是先决条件,心静不下来什么都做不好,静心就是要用心专一,心无旁骛。而修身是一切的根本,修身核心其实就一个字——正,修身的目的就是要走正道,做正确的事,行事光明正大。
一个人像小树苗一样长端正了才能成才,人不只要正直,更要有德性,身需修方能正,“静以修身”;德要养方能厚,厚德才能载物,“俭以养德”。那什么是俭呢?俭不仅仅是节约,这里更强调节制,主要是说要控制你的欲望,这样才能涵养你的德性,所谓“节饮食,慎言语”,节欲方能养德。
一个人不仅要懂得静心养德,更要学会自我调节,使性情时刻保持平和,也就是《中庸》所推崇的“中和”之境,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而倘若每天老想着投机取巧,妄想着中大奖,遇事躁动不安,那就是随心所欲,也就是“险躁则不能冶性”,这儿的险就是妄想、投机取巧,躁就是躁动。
成才之法——立志,苦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大家都非常熟悉,可谓千古名句,有一种道家的味道,其实说的很直白,就是要清清楚楚的了解你的追求、志向是什么,如果你欲望过大,什么都想要,就会蒙蔽你内心最真挚的想法,现在的年轻人一问三不知——你的梦想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选这个专业,不知道;为什么从事这个行业,不知道!能知道的就是这样做,能挣钱。欲望太大,目的性太强,志向就不明了,人也就变得糊里糊涂了,所以才叫“淡泊明志”。清楚了自己的人生使命,确定了人生方向,就当坚定不移的去实现它,这就是宁静致远,也就是《大学》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宁静说的就是止欲、静心、安身的功夫。其实这两句整个说的就是确定人生志向,就是立志,要明确一点——这儿的立志不是大家常说的有志向,有很简单,立很难,有是空有,立是止欲、静心、坚定、实施。
立志之后,就要苦学,所谓“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儿辩证的论述了静、学、才、志之间的关系,静不下来,就没法好好学习,不能好好学习就成不了才,没有志向,学习就没有方向,没有动力,其实就是说立志之后要苦学方能实现它。
成才的道路是艰难的,不但要苦学,还要“闲邪存其诚”,就是防止胡乱思想,永远要保持一颗安静、真诚的心,也就是“慆慢则不能励精”,慆慢就是傲慢惰怠,做学问不得有半点虚假,不得有一丝松懈,更不得有半点张扬,才能研究的深,现在研究生、博士生又有多少懂得“慆慢则不能励精”的道理。古之圣贤真是苦口婆心,反反复复强调说明,就怕后代子孙不能将其贯彻到底。
只有以上这些都做好了,方能成才,虽然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但不去实施,你什么都不是,就如同说你很有潜力一样,你不去挖掘、开发,潜力永远是潜力,不可能变成才能,所以成才是一条很艰辛的道路,人人都可成才,但真正成才的人却很少。
规劝之言——意去伤悲
以上成才之道可以简而言之——“静心修身,节俭养德,闲邪冶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励精研深”,如果没有抓住时机,早下功夫,老则老矣,一事无成,感怀伤时,追悔莫及,正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诫子书》最后描写的正是这样一副景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年龄不知不觉随着时间增长,年轻时的意志在流年中逐渐消磨殆尽,慢慢的就老了,像枯萎的树枝一样零落,仍旧无所用处,一事无成,守着破旧的空房子独自伤悲,到那时一切都来不及了。多么语重心长,读来令人顿觉惊醒。
(文章来源于校友牟金贵个人微信公众平台“木有里”,在微信公众搜索“木有里”,即可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