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学生满大街都是,可有多少大学生读过《大学》这本书,好多人上大学很迷茫,不知浪费了多少青春时光,为此也有有心人写过一本书叫《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其实早在两千年之前,古之圣贤就为大学下了定义,《大学》和《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到宋代,儒学推崇者将其从中剥离出来成为单独的两本书,并与《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此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广大学子的教习课本,也是科举考试必考内容。“大学”有博学之义,另一方面与小学相对,为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大学。
现在大学,早已失去其本意,更偏向于培养机器附属品,在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工业异常发达,社会已经步入自动化、机械化、电子化、智能化,各行各业需要大批大批的技术人才配合机器工作,大学为了追赶社会发展的脚步,不得不大力扩招,生产各种各样的机械附属品以迎合市场的需求。现在的大学,成了机械配件生产厂的代名词。
在如此环境之下,回过头来探讨一下大学之道非常有必要,宋代大儒朱熹非常推崇《大学》和《中庸》思想,他把大学分为三纲领和八条目,所谓三纲领就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思想核心,意思是说大学之道,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道德品性,在于使人们不断自我革新,在于弃旧恶从新善,在于达到完美的境界。基于三大统领,大学又给出了实现至高道德境界的途径,也就是朱熹所谓八条目,这个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研究事物本质和其发展规律,以此获得万事万物的知识,后面应该都比较好理解。
里面提到几个概念对大家应该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一切一切的根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些只是修身的条件,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结果,但现在大学教育核心是格物致知,真所谓舍本逐末,正如《大学》首章所言“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本末倒置,主次不分,真是未之有也!又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读大学,要能弄清楚事物的本末始终,这才算是上了大学的道,由此可见,人要能分清楚事物的主次,能抓得住重点,知道轻重缓急是多么的难啊!
另外,大学首章紧接三纲领就给大家指出了一天明道,给了一个方向,这对现代大学生有很大的意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止就是确定你要达到的方向,定就是朝着方向坚持走到底,绝不放弃,这样确定目标和方向后就能静下来,不再显得那么浮躁,而后就能安然自得,如此就可以将什么事都能考虑周全,若如是,方能有所得。大家看看自己,什么还都没做呢,一上来就想有所得,怎么可能。
大学这篇文章值得每个上过大学的,在上大学的,即将上“大学”的人去细细的品读。《大学》一书共11章,第一章为其核心,被朱熹称之为经,后10章为解释第一章的内容,朱熹称之为传,现将第一章经的部分附录如下,供大家参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文章来源于校友牟金贵个人微信公众平台“木有里”,在微信公众搜索“木有里”,即可免费订阅!)